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如阿Q之不敢与赵秀才说话一样,投奔起义军以前,朱元璋没"资格"也没机会和读书人打交道.对那些满腹诗书的"老爷",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他满怀敬慕,却高攀不上.  相似文献   

2.
唐宝民 《各界》2014,(3):2-3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高丽王李成桂上表朱元璋,请朱元璋赐给自己一个国号,朱元璋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旨准许李成桂用“朝鲜”为国号。李成桂便派了一名谢恩使到南京上表谢恩。  相似文献   

3.
孔祥吉 《各界》2014,(3):38-42
恽毓鼎是清末读书人中佼佼者。按说,他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多贡献。可惜,他并没有老老实实做学问,而是走上了一条歪门邪道,财迷心窍,辜负了读书人的好名声。  相似文献   

4.
明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向朱元璋进献了一篇万言书,朱元璋当廷让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读着读着,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部属用棍棒痛打茹太素,直到皮开肉绽。朱元璋为什么杖责茹太素?有人说是因为茹的文章太空洞,读了六千字还没有听到具体意见,浪费了朱元璋的时间。(参见吴晗《朱元璋传》)  相似文献   

5.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群臣说:“天下奇男子为谁?”群臣一致推选常国公常遇春,说:“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也。”朱元璋却叹息说:“卿等以常遇春为奇男子么?遇春虽是人杰,我尚得他为臣,惟元将王保保,终不肯臣我,这正是奇男子呢!”朱元璋所说的“王保保”,便是指元末名将扩廓帖木儿。  相似文献   

6.
王庆顺 《各界》2014,(3):80-84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坐稳皇位后,为了巩固皇权,将权杖顺利地传给儿孙,他开始滥杀被他视为“功高震主”的功臣。但,贵为天子的朱元璋却与乞丐王七结为莫逆并“善始善终”。但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7.
袁浩 《民主》2011,(6):53-54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全国遭遇大灾荒,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和政府官员却仍旧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盛行的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可是,采用何种方法最有效呢?朱元璋苦思冥想多日,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8.
黄波 《各界》2010,(4):72-74
在朱元璋晚年所编的特种刑法《大诰三编》中,记录了一个奇特的案子:医生王允坚私售毒药事发,朱元璋命他服下自己配制的毒药,待毒性发作,又要其交代解毒之方,用粪清掺凉水为他解毒,次日才枭首示众。  相似文献   

9.
察人先省已     
高深 《党政论坛》2008,(20):15-15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打算在郊外狮子山造一座“阅江楼”,以记载他统一天下的功绩,昭示后人。当时正处于洪武政权建立之初,天下还不稳定,四野荒芜,老百姓的日子大多过得凄苦。若在此时大兴土木,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朱元璋想到此处,反问自己:我能这样想,那么满朝文武会不会也这样想?他想以此事考核一下,看百官中有多少关心国家和百姓的忠臣,  相似文献   

10.
卢获秋 《党政论坛》2011,(16):58-58
秦末时,刘邦和项羽都不是读书人,却走上争霸天下的舞台。后来,晚唐诗人章碣写了一首《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思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一统江山,没想到夺了大秦江山的人恰恰不是读书人,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后人往往借用“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作为“读书无用论”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顺治末年爆发的“苏州哭庙案”是清朝四大案之一。但刚开始,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普通的读书人群体上访事件。  相似文献   

12.
张雨 《党政论坛》2012,(6):39-39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对他的手下说过这样一段话: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不断四处征伐,一路飞黄腾达,很快升任总兵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郭子兴手下的其它总兵官对朱元璋不服气。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资历浅,晋升太快。  相似文献   

14.
打开吴晗撰写的《朱元璋传》,就会看到附在扉页上的两张画像。虽然画的都是朱元璋,但看起来却似乎是两个人。这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相似文献   

15.
张宏杰 《各界》2013,(1):56-59
大明弘治五年年底,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止这一年的八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人。  相似文献   

16.
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大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功成名就者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快活,有言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后脸露不悦之色,沉默片刻,一个叫万钢的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甚独”。万钢虽早已作古,然而,他所说的“畏法度者快活”于今人仍有所启迪,尤其对于领导干部。大凡畏法度者,必不肯违犯法度,干见不得人的勾当,也就用不着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半夜鬼敲门,更用不着担心东窗事发后坐牢被、掉脑袋。没有了这些费心劳神的忧愁,自然活得洒脱快活,正所谓心底无私天…  相似文献   

17.
放牧心灵     
韩传栋 《党政论坛》2008,(24):58-58
读书是读书人升华心灵的必经之路。好书是空气和阳光,是思想之舟,而读书则可以说是心灵的探险,思想的放牧。  相似文献   

18.
非意 《侨园》2013,(3):48
有人说过,坐上龙椅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仍然是一个"小农",因为他的历史视界非常狭隘,其治国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社会。"小农"出身的朱元璋也常常谈到要藏富于民,不过。他所谓的"富"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最低层次的需求,而一旦越过这个层次,则富人就成了他的王朝稳定的威胁,是他不能容忍和必须打击的对象。朱元璋对富人的压制,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强制性移民;二是罗织罪名。明王朝刚建立时,就强迫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他用法律打击大户更是不遗余力。富豪们稍不小心,就会招致横祸。常常是一个得罪,全家遭殃,而一旦罪名成立,则其财物田产都将充公。洪武朝发生了许多大案,其中有许多豪强世家受到牵连。史籍上说:在朱元璋的打击下,三吴地区"豪民巨  相似文献   

19.
王军福 《理论导刊》2007,(9):124-126
读书做官历来是中国文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最佳价值抉择。然而,中国历史上明朝初年却出现了"文人多不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五:明朝官俸太低;朱元璋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部分文人的封建正统观念。  相似文献   

20.
《史书》记载,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官吏腐败,稳固江山社稷,每当任用一批官员时,总要亲自告诫他们: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井虽不满,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朱元璋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