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远理 《各界》2011,(12):1-1
1919年夏,在北京大学学习了6年的傅斯年,带着百感交集的心情回到了故乡聊城休整。在北大的这6年,他太累了。虽然他有着山岳一般的身材——高大肥胖,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是“萨哈夫的新闻发布会”——假的。1913年,傅斯年刚入北大时进的是预科甲班,凭借天才般的头脑与刻苦钻研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雷颐 《瞭望》1992,(14)
1928年夏,“中央研究院”甫告成立,年仅32岁的傅斯年因中西学俱佳而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职。史语所草创之初,百端待举,但傅斯年却立即着手组织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这一宏大工程。 之所以如此重视考古发掘,是与他的历史观分不开的。傅斯年从小受旧学训练,后入北大中文系,深得刘师培、黄侃、陈汉章等人赏识。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他又深受胡适的“科学”方法影响,并于1919年赴欧洲留学七年,先入英国伦敦  相似文献   

3.
杨振声,字金甫,后改为今甫,山东蓬莱人.他早年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他与傅斯年等人组织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主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4.
杨海亮 《各界》2013,(3):1-1
傅斯年给人的感觉是雷厉风行,充满霸气。不过,他也有风趣随和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各界》2012,(4)
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盘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1945年7月,当他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访问延安时,毛泽东曾和他有过一席长谈,并当面推许评他在”五四”运动中的贡献。他却回答:“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临行时,毛泽东手书北宋诗人钱惟演的诗句相赠:“不将寸土分诸子,刘项原来是匹夫。”  相似文献   

6.
崔鹤同 《各界》2014,(9):1-1
傅斯年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日本侵占东北后,太太生了个儿子,他取名“仁轨”。因为中国第一个在朝鲜对日本打歼灭战的是唐朝的刘仁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消息传到重庆,那天晚上他欣喜若狂,从家里拎了一瓶酒,到街上大喝,还拿了一根手杖,挑了一项帽子,到街上乱舞。他见人就拥抱,就亲吻,又蹦又跳。见到熟人,就上去砸一拳。  相似文献   

7.
岑燮钧 《各界》2010,(11):49-51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在茁川游玩途中,突然听到晏子的死讯。顿时,齐景公感觉天要塌了,赶紧催促车夫,火速赶往晏子家。一路飞奔,可齐景公还是觉得车慢,就索性跳下车自己跑起来,一跑才知道自己不是刘翔,可上了车又觉得自己是刘翔的兄弟。就这样跳上跳下,反复再四,总算赶到了都城。  相似文献   

8.
远江 《各界》2014,(4):37-38
1948年11月,当平津渐为孤城时,蒋介石已然看到了北平失陷的结局。在搜罗故宫的古董字画和国库的金银珠宝的同时,也开始了争取知名文化人士的“抢救学人”计划。当时负责这项计划的是傅斯年与朱家骅,具体执行人则是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只是,位列“抢救计划”“第一人”的到底是谁呢?  相似文献   

9.
2001年11月16日,沈阳市公安局东陵区公安分局东陵派出所来了一个报案的人,此人30多岁,自称叫刘正吉,是一名出租车司机,11月14号下午2点多钟,妹夫陆虹让他出车去父母家,结果是借他的车把一具尸体拉到凌海市乡下去抛尸灭迹。  相似文献   

10.
我和傅斯年有过一段不算泛泛的来往。1946年在南京时经常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去读书。在二楼他宽敞爽亮的书房里无拘束的活动,还听他发反共谬论。“苏联”两个字他从不肯出口,硬是要  相似文献   

11.
一起用重金雇佣他人杀害举报人的案件,震惊了江西省萍乡市! 举报人遇害 1990年12月7日。萍乡市至莲花县的319国道。 夜幕沉沉,山道弯弯。一辆乳白色上海牌小轿车迎着呼啸的北风奔驰。司机是萍乡上栗出口花炮总厂的柳坤发,他受厂供销科科长刘德泉指派,到长丰乡去拉一车货。车上坐着一个中年人和一个青年人,这是科长嘱他到萍乡赣西饭店捎带的客人。  相似文献   

12.
程超 《瞭望》1994,(34)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和章伯钧、傅斯年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应毛泽东主席之邀,飞赴延安访问.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家作客.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  相似文献   

13.
用力不竭力     
吕清明 《党政论坛》2012,(16):14-14
一天,齐桓公向手下的大艇管仲炫耀:“你看我这马车怎么样?” 管仲说:“马车不错。” 齐桓公说:“不仅马车不错,我这驾车的车夫也是齐国最好的。” 管仲问那个车夫:“既然主公说你是最好的车夫.你的驾车经验是什么?”车夫说:“我驾车的经验是让每一匹马竭尽全力来拉车,谁都不偷懒。把全部的力量用在拉车这件事上。”  相似文献   

14.
吴庆梅 《学理论》2008,(5):52-53
今年42岁的刘福久是哈飞集团15车间的一名车工,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和绝活,是车间的生产骨干,也是公司的技术带头人。在哈飞提起他的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车工岗位上已经整整工作了20年,软的能车海绵,硬的能车陶瓷,成为航空系统的“车工大拿”。近几年,他又将这一手“绝活”毫无保留地传给近20名徒弟。他的徒弟无论男女,现在也都是哈飞生产一线的车工好手。独木难成林,在刘福久的带领下,哈飞车工领域已成为一片充满绿色和希望的森林。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这些年来经过学者们的努力挖掘,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水正逐渐洗清,他们的人格、学问、性情慢慢地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特别是傅斯年,其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湖南教育出版社几年前就已经推出了傅斯年全集.……  相似文献   

16.
北风 《侨园》2009,(5):43
傅斯年(1896.3.26-1950.12.20)初字梦,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6岁入私塾,10岁入东昌府立小学堂,11岁读完<十三经>.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相似文献   

17.
卜束 《瞭望》1991,(46)
鲁迅先生对于文艺界涌现的进步青年,一向采取关怀、爱护、支持的态度。这从他对未名社、莽原社等社团以及三十年代左联中的青年作家无比热情就可以十分了然。早在一九一九年,傅斯年以北京大学学生身分主编《新潮》月刊时,由于刊物编得颇有新意,鲁迅就曾竭诚赞美。当时他在  相似文献   

18.
车老向忱在“文革”期间被迫害逝世已有30周年了。回忆他毕生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人民的重大贡献,仍使我们难以忘怀,令人崇敬。车老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人民教育家,也是民进一位杰出的领导人。车老在1898年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1971年1月8日在沈阳含冤逝世,终年74岁。 (一) 1919年  相似文献   

19.
穆青 《瞭望》1995,(13)
记忆里的一片白云穆青文成姓什么,我已经记不起来了。但这个名字几十年来我始终萦绕脑际,不曾忘却。一看到哪里有同名的人,眼前立即就会出现一个身材高大、纯纯朴朴受苦人的形象。三十年代初,我在家乡杞县上高小和初中的时候,文成是个拉黄包车的车夫。我们同住在县城...  相似文献   

20.
《车夫》析     
车夫推车上坡,狼来咬他的屁股。要丢手,车子下滑,后果可虞;不丢手,难免皮肉受苦。处境可谓两难。那狼,因时而动,待机而作,冒最小风险,得最大实惠,亦所谓“乱世之奸雄”了。 蒲松龄记下这则趣闻,初看令人发噱,静言思之,则似有哲理存焉。 中国人历来喜欢用推车来比喻事业、工作或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