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府 《各界》2010,(9):55-57
变态皇帝唯一真爱的女人 李祖娥(生卒年不详),祖籍赵郡平赫。史书对她的评论是“容德甚美”。其父李希宗,曾在东魏、北齐王朝任过上党太守、御史等职。李家是没有南渡的少数几支北方著名世族,重视家教,因此,李祖娥具有优良的儒学文化修养。她十几岁时,已是天生丽质,花容月貌,鸟雀见了也要多叫几声,花儿见了也会收敛起绽放的勇气。由于父亲在朝为官,她的美貌早就上了王爷们的选秀榜。  相似文献   

2.
周实 《各界》2013,(3):59-62
用他则治,舍他则乱——裴度,字中立(765—839),绎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历事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而其实,他自德宗贞元五年(789,二十四岁)中进士,即授河阴(今属河南)县尉,旋升监察御史。他秘密上疏论权幸,语言直切,激怒德宗,将他外派为河南府功曹(主管人事)。德宗后,尚有一顺宗在位八月,合计他一共经历了六个皇帝,史称他事四朝,以全始终,只是说他负主要责任的四朝而已。  相似文献   

3.
邹正方  甘仲国 《各界》2011,(1):16-17
我是黄埔17期步科(42届)毕业生,毕业后分在陆军第76军新编第24师70团3营9连任少尉排长,1944年升任中尉连政治指导员,1945年任上尉营政治指导员。  相似文献   

4.
杨府 《各界》2010,(11):55-58
胡太后(生卒年不详),是北齐武成帝皇后。安定都(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人,其父胡延之,曾任北魏的尚书令.其母是范阳大族卢道约的女儿。范阳卢氏是当时北方著名的阀阅望族,胡氏的高贵出身可想而知。胡氏的长相、身段、美貌与智慧,都是绝对超一流的。  相似文献   

5.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6月,河南巡捕田文镜从一位消息灵通人士那里得知,浙江道御史谢济世“奏明圣上,指明公(田文镇)贪虐不法”。田明白谢这是扶私陷害,因为本来河南巡抚之职是由谢的内弟孙昭出任,后国有人指出孙无能,才改派田文镜。谢对此怀恨在心,加上田文镜蹿升很快,谢心中不平,便不惜“告御状”,试图借皇上之手把他扳倒。田文镜是个清官,他公正廉明,政绩突出,绝无“贪虐不法”之事,为了讨回公道,他立即奏请圣上派大学士九卿来河南了解民情,以示圣上关怀黎民德政。12月圣旨下“……田文镜于雍正元年告祭华山,复命时…  相似文献   

6.
陈广明 《民主》2011,(4):44-46
山西大同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北魏建都(当时称平城)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大同现仍保存着丰厚的古都历史文化遗存,体现着皇城气象。有体现北魏宫城文化的平城遗址:有体现北魏礼制文化的明堂遗址:有体现北魏皇帝皇后陵寝文化的北魏金陵、方山文明太后陵;  相似文献   

7.
宝禅 《各界》2013,(9):61-65
匡谏为任 李绛,字深之,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参加科举,高中博学宏辞科进士,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渭南县尉,旋即升为监察御史,仕途一帆风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绛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起草诏书。翰林学士虽然级别不高,但参与机要,并且朝夕陪伴皇帝,工作之余还能建立良好关系,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李绛“孜孜以匡谏为己任”,很快在朝臣中以直言敢谏著称,幸运的是,他也正好碰上中唐最有为之主唐宪宗。  相似文献   

8.
王元 《各界》2013,(5):42-45
虞翻是江南会稽郡余姚人,老爸虞歆曾经做过汉朝最南端的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太守。虞家五代都是研习《易经》的大师,虞翻少年时便好学不倦,后来终成一代学术大家。年轻时,虞翻做了会稽太守王朗的功曹。此时正逢汉末三国乱世,虞翻32岁时,小霸王孙策横扫江东,逼近会稽,太守王朗聚集万余兵马,准备抗拒。虞翻正在服父丧,闻讯去面见王朗,说:“孙策来势汹汹,我们这点力量不是对手,还是躲避为好。”  相似文献   

9.
王元 《各界》2012,(10)
乱世存身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到二年,曹操和徐州刺史陶谦在山东展开拉锯战,这场战争惨烈至极,动辄杀人数十万,鸡犬不留,河水为赤。幸存的人们纷纷逃亡。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的一家人,也匆匆踏上逃亡路。这家的主人诸葛玄获得一份豫章太守的任命书,带着侄子诸葛亮、诸葛均和两个侄女南下荆州。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则带着继母前往江东,投奔孙氏政权。  相似文献   

10.
《各界》2012,(4)
刘禹锡(772—842),宇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相似文献   

11.
晚明三大案     
到了万历帝晚年,怠政已经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宫内的文书堆积如山,理都不理。想当官的人很多,年纪大了想退休的也很多,可万历帝就是不批示,官员的升迁奖惩也几乎停滞了。到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六科给事中只有四个人,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只有五个御史,巡视全国的任务,居然就落到这五个人身上。六部的尚书、侍郎加起来只有四个人,有的部连尚书都空缺。刑部大牢里关了上千名人犯没法处理,就因为没有刑部尚书判案。  相似文献   

12.
“一钱太守”与“十钱主簿”方一日汉灵帝时会稽太守刘宠的外号叫“一线大守”。他在任时兴利除弊,黎庶因得安居乐业。后奉调进京任职,路过山阴,几位老者拦住他,一定要各送一百钱,以感谢他在会稽办的好事。刘宠说:“既然如此,我就各拿你们一枚铜钱作纪念吧!”于是...  相似文献   

13.
杨府 《各界》2011,(4):57-59
北凉皇帝沮渠牧犍在五胡十六国的皇帝中,算是个有为的君主。他自小就知道笼络汉族的儒生和谋士,深知臣藩之礼,也知应变之道,同时孝敬南方的东晋(晋亡后是刘宋)和北魏两朝,两边讨好,很是游刃有余。在继位之初,也注重农桑,谦恭下士,留心朝政。但这小子生得铁塔似的,精力过剩,好色乱淫。他每灭一国,都要取一国之女滋行宣淫,并且连自己的寡嫂也不放过,也正因此,导致了北凉最终的灭亡。  相似文献   

14.
在三国历史人物群英谱中,魏廷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有勇有谋、屡建战功,却最终未受到重用;他善于思考、富有主见,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却极少被采纳;他忠心耿耿、全力实现兴汉大计,却被疑有“反骨”,惨遭斩杀;他作为骁勇善战的大将军,没有死在刀枪相见的疆场,却死于自己营垒中已故上司安排的圈套。这样一个“鲜活的面孔”,颇为引人深思。魏廷,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人,原在刘表大将蔡瑁手下,刘备兵败途往襄阳,蔡瑁因降曹,拒不接纳刘备。魏廷砍死守门将士,去追刘备未能寻见,就投了长河太守韩玄。韩百因其…  相似文献   

15.
杨树民 《各界》2010,(4):2-2
高欢是北魏、东魏的权臣,也是北齐政权的奠基者,史载,他足智多谋、善于玩弄权术,精通权宜之计。《资治通鉴》里有一段他反对贪污的言论,颇可看出其心计。  相似文献   

16.
北宋非常重视台谏制度(台官纠察百官,谏官规谏君主),尤其是宋仁宗一朝,官员因谠言直声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数,千古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者,最初都是成名于御史、谏官任上。然而,要论当时最敢说敢做的,则非蔡襄莫属,堪称北宋第一谏臣。  相似文献   

17.
国宝古弼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位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君主,北魏的疆土在他手里广为开拓,与当时南朝等四邻的关系也处理得较为主动,国内政治也算清明,聚拢了一批能臣良将。然而在位日久,拓跋氏也生出些骄逸之心。《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四卷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公元四四四年八月,拓跋氏去西河围猎,让尚书令古弼留守。他诏令古弼以肥马良驹供为猎骑,以逞威仪。然而古弼在执行中却大打折扣,悉以弱马羸骑给之。拓跋氏大为光火:“‘笔头奴’(因古弼是个尖脑袋,故皇上给他起了这么个绰号)敢捉弄我,等回去后,先斩此奴!”古弼手下的人惶怖非…  相似文献   

18.
张衍荣 《侨园》2014,(7):36-37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香山上,是中国最著名的石窟寺之一,开凿于公元493年,乃北魏迁都洛阳之际,用今天的话说,是那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发起者孝文帝(公元457年——499年)为北魏的第六位皇帝,本姓"拓跋",名"宏",孝文帝后为寻求正统,从汉人习俗改姓"元",名"元宏"。孝文帝自幼接受汉文化熏陶并深受其影响,是位胸怀大志、目光深远、气概非凡的君主。  相似文献   

19.
王东义 《学理论》2008,(20):91-92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美西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总统下令罗文中尉,将一封绝密信火速送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罗文接过信,没有问:“谁是加西亚?”“他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才能找到他?”“为什么非要我去?”“别人不能去吗?”而是历尽磨难、出生入死,把信送给了加西亚,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各界》2011,(8):F0002-F0002
1、黄炎培 黄炎培(1878年-1965年),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1945年他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图为黄炎培在政协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