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强大封建王朝,屹立于世二百余年。作为辽朝统治民族的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强大游牧民族之一,其经济基础及立国基础是畜牧业。但是,在辽初太宗以后,辽朝境内逐渐形成了南农北牧的大格局,这是自秦汉以来我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历史现象。大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太祖、太宗时的开疆扩土与重视农业,更得益于"因俗而治"促使辽朝境内农业与畜牧业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
李兴濂 《各界》2013,(8):69-70
萧太后(953-1O09,辽应历三年至统和二十七年),姓萧,名绰,小字燕燕,史称承天皇太后。在辽朝9帝208年的历史上,萧太后在其政治舞台上活跃了40个春秋,史称其“神机智略,闻善必从,左右大臣,多得死力。”她是骑在马背上的皇太后,建功立业的巾帼英雄,她还有一段被人津津乐道的风流艳史。  相似文献   

3.
一 自辽开国以后,除了第一位太后述律氏以外,每一个皇帝的后妃都姓萧.也就是说,辽国历史上姓萧的太后有无数.但是我们一提起"萧太后"这三个字,那就是指她--辽景宗的皇后萧绰(953-1009),又名萧燕燕.  相似文献   

4.
辽朝六世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生于辽保宁三年(971),为辽景宗耶律贤与承天皇后萧燕燕所生的长子。982年,年仅12岁的耶律隆绪继承了景宗的皇位,史称辽圣宗。辽王朝在辽圣宗与母亲承天太后萧燕燕合力治国,达到了盛世顶峰,可是却因辽圣宗的元妃萧耨斤,专权祸国,败坏朝纲,致辽王朝步入衰败路。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乌盟察右旗发掘的辽代契丹女尸在北京和呼和浩特市展出以来,引起中外观众和考古学界的极大兴趣,参观人数达二、三十万。专家们认为,这一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其学术价值,不亚于长沙马王堆出土女尸,一些珍贵的实物资料,有助于弥补古代契丹民族史研究上的空白。 辽代契丹族的出土物公开展出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个墓虽然不大,但埋葬规格很有特点,展现出辽代契丹人独特的葬俗及辽、汉文化交流的影响。女尸墓穴座落在内蒙内土贵乌拉镇西北约三十五公里的辽代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3)
12世纪初,阿骨打带领满族祖先女真人起兵反辽建立大金国,并联手宋朝军队在很短时间内灭亡辽朝。这一时期的女真与契丹族、蒙古族和汉族的交流更加广泛,满族进入空前民族大融合期时期。女真和汉族间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丰富了两个民族的生活。汉族的婚俗文化对金代女真婚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女真的婚俗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刘肃勇 《各界》2011,(7):64-65
辽王朝八世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生于辽重熙元年(1032年),1055年8月,继承其父辽兴宗皇位,改元清宁。本有写诗作赋才华的辽道宗,却是辽朝历史上出名的昏君。贤良皇后忠谏夏遭昏君遗弃早在辽道宗21岁当太子时,即由其母做主,与14岁的萧观音成婚,称燕赵王妃。辽道宗即位,立为懿德皇后。  相似文献   

8.
西辽河上游,是契丹族发祥之地。新秋九月,我们溯流而上,来到西辽河上游科尔沁草原访古,参观了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和库伦旗的辽墓壁画,使我们眼界大开。  相似文献   

9.
文红霞 《各界》2008,(3):46-49
辽是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在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年)创建,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为金所灭.辽以武立国,文学方面向来乏善可陈,又因辽主禁止彼国文字流入中原,所以辽国文学作品在当时就很少流传.……  相似文献   

10.
郑毅 《学理论》2012,(35):204-205
奚族是古代生活在辽西、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的游牧民族,与契丹同源,同处于和龙(辽宁朝阳)之北,契丹居东,奚族居西。其后两族的历史命运却走出截然不同的轨道,从而对古代辽海地区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0)
辽代契丹族的捺钵制度是根植于游牧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之中的。捺钵制度的本质和精髓一即渔猎、畜牧等生产活动既是捺钵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又是其生生不息、往复进行的载体,捺钵制度其实也就是契丹游牧民族自己的四时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2)
辽都城上京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是契丹族的一座历史纪念碑。上京的建立为辽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打下了基础,上京作为辽朝政治文化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契丹社会的发展。文章通过研究上京兴建的背景和历史地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了辽朝历史。  相似文献   

13.
作为立国二百年之久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辽代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军事制度,对内行使镇压各民族反抗,维护统治秩序的职责,对外以镇抚四邻,开疆扩土为本职。从这一点上来看,辽代军制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并无差异。但由于辽朝是由契丹游牧民族所建立,加之其统治区域广阔,境内民族庞杂,所以辽代的军事制度既有继承契丹族游牧、渔猎文化传统的一面,又有适应本国具体国情的一面。如部族、宫卫军之设是为前者,又如汉军、属国军之设是为后者。因此在长达二百余年的时间里得以国运延续,成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王朝。  相似文献   

14.
公元947年4月,辽太宗发高烧,40度不退,奄奄一息,延至22日,终于驾崩。一代枭雄,走完了自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879年,萧平生于契丹贵族世家,为辽王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原配妻子,生有三个儿子耶律倍、耶律德光、耶律李胡。  相似文献   

16.
常媛媛 《学理论》2015,(6):102-103
辽代的捺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它起源于契丹民族传统的游猎生活方式,立国后经久不衰。所谓捺钵制度主要是指以辽代皇帝为中心,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在政治上四时捺钵与北南面官制相互呼应,是契丹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辽代社会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唐末五代之际,中原藩镇割据,大批中原士卒、酋帅因战祸流入塞外契丹,这些汉族武装随从辽初统治者东征西讨,从伐中原,为契丹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后,伴随着契丹王朝封建化进程的加快,逐步融合到契丹军事体制中,失去了最初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这是契丹封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6)
契丹族的婚姻主要有两姓世婚、劫掠婚、姐妹婚,异辈婚和收继婚等形式。婚姻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契丹族的婚姻观念有一些改变,但婚姻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民族特色,对于汉化程度较高的契丹民族而言,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刘肃勇 《各界》2013,(5):63-64
1094年(辽大安十年),李洪愿生于辽阳渤海大族世家。 渤海族,本是我国东北区古老民族,世居松花江流域。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册封渤海族首领大祚荣,仿唐制建立渤海国,辖地五千里。立国二百年后,已是封建化的渤海国,于926年正月,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领契丹兵所灭亡。  相似文献   

20.
裘真 《学理论》2008,(9):69-70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反辽战争中建立了金王朝,定都今阿城区白城地方,名上京会宁府。自阿骨打定都于此,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蜴王四帝,至贞元三年(1153年)时迁都燕京,作为大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上京会宁府走完了其38年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