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圳市历来重视社工培训工作,从推进社工制度试点开始,制定出台了《深圳市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方案(试行)》,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素质。三年多来,通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机制,努力探索本土化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强化有关保障支持措施,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人才流失严重,但已有研究很少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基于对A、B两所大学社会工作本科生的参与观察和访谈,本研究探讨了中国大陆社工本科生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认知。研究表明,与原有"叙事框架"不同,大类招生之后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对于将来是否成为社会工作者,学生所考虑的不仅包括薪资水平和社会认可,还包括性格是否适合、同事是否专业、服务模式是否独立、社工价值能否实现等。分析社工本科生的从"入口到出口"的抉择过程,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教育改革和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月在北京召开。教育部、民政部和工青妇有关领导、学术界人士及香港、英国等专家出席会议。目前,全国已有近40所大专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在校学员达9500余人。与会者一致认为,社会工作教育已取得较大的发展,但在社会转型与社工教育的发展关系、社工教育本土化及社工教育教材建设等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探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0,(9)
社会工作作为一支重要的专业力量,自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在各层面有效发力。以武汉社工为代表开展的"立足社区·三社联动"在线抗疫模式,发挥社工专业优势,组建"社工+心理+医务"的线上服务团队,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方力量,秉承社会工作伦理及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协助者、资源链接者等角色,积极介入抗疫服务,在疫情社区防控、危机干预与心理支持等专业服务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全国社工参与抗"疫"实务提供模板与参照。  相似文献   

5.
刘莉  何雪松 《青年研究》2023,(1):13-22+94
职业回报与留职意愿的关系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相关数据,探讨职业回报对社会工作者留职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在回报与内在回报均对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90后”社工、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社工和持证社工的留职意愿受外在回报的影响更大;外在回报可通过内在回报影响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内在回报与留职意愿的关系受组织氛围的影响。在提高社工薪酬水平的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以增强其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马绍民 《求知》2016,(4):48-50
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近年来,天津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和《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充  相似文献   

7.
张贵华 《学理论》2010,(8):168-170
社会工作的实践性质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学。论文首先论证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认为社会工作专业起源于助人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实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专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然后从课堂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4)
社会工作督导是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通过督导促成学生或者实习社工(被督导者)的专业成长,是摆在实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引入批判教育学,改善社会工作督导的对话关系,从批判能力培养、可能性语言的设立以及激发被督导者的潜能等方面全面改善社会工作督导的实践,提升社会工作督导效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目标,社会工作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社会力量,基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历史经验,当今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服务水平的提升、政府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工作职业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社会工作能够凭借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和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并在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困难特殊群体、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0.
常雅慧 《学理论》2012,(29):77-78
以西北地区"重生行动家长社会心理支持小组"为研究案例,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心理支持功能的实际效果。作出若干反思:一是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医务领域的独特优势;二是秉持社会工作基本理念价值,去标签化思想;三是兼顾多方需求、格外关注年轻家长的心理情绪;四是深刻理解小组成员生活背景,以同理之心开展服务;五是增强社工服务团队综合素质,加强医学、心理学方面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