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伊强 《学理论》2012,(26):53-54
行政相对人是指参与行政过程并且其利益受到行政行为影响的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主体,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影响着行政过程的启动与运行,制约着行政管理的结果。"依法治国"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都把人权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行政管理中,对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正确认识,将直接制约政府管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伊强 《学理论》2013,(8):126-127
知情权是行政相对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政府管理部门与群众良性互动与沟通的基础。强化对行政相对人知情权的尊重,一方面是对行政相对人参政、议政权利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政府部门与公众间的和谐,有助于使行政相对人更好地履行社会监督职能,从而促使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与执政能力。结合我国当前信息社会发展的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保障行政相对人知情权问题,从"顶层设计"与"微观对策"等维度给予思考。  相似文献   

3.
伊强 《学理论》2012,(27):116-117
行政相对人是指参与行政过程并且其利益受到行政行为影响的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如何摆脱传统行政重行政主体、轻视行政相对人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行政法学界学者关注的热点.结合我国当前政府管理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我国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现状来阐述如何提高我国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4.
李升元 《理论探索》2006,2(3):138-140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的监督,不是一般的民主监督,而是法律监督。它是行政相对人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国家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所进行的监督,它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利己性和软弱性等特点。根据“公民权利制衡行政权力”的原理,可以充分运用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实现行政相对人的行政监督。目前,亟需通过全面提高监督主体的法律意识、大力完善与行政相对人监督相关的法律制度和逐步健全行政相对人监督机制等,来完善行政相对人的行政监督。  相似文献   

5.
魏昕 《行政论坛》2003,(4):46-47
行政诉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人民法院以判决方式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强化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诉权的保护,是行政诉权保护的价值倾向。本文通过对行政诉权的特征、价值取向分析,提出了完善行政相对人诉权保护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1,(9)
行政处罚作为一种管理社会事务的法律手段,对行政相对人不规范等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和限制,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社会公益起到了辅助作用。虽然行政处罚的结果不能与犯罪刑罚相比较,但是也起到了防微杜渐、给予警示的教育作用。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的同时,未能掌握好自由裁量权的尺度,导致直接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使得行政处罚的社会效果大打折扣。而比例原则融入行政处罚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公权力得到规制,在行政机关达到管理的效果时,也使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得到平衡,将行政处罚行为规范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7.
行政相对人实施违法行为的投入或者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时间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预期违法成本和预期违法收益量化后的数值差决定相对人是否从事违法活动.对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的价值在于,揭示了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面临的利益冲突及平衡方法,优化行政立法资源的配置,利于行政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预防和减少行政违法行为,需要发挥法律的威慑力和完善事后处罚制度.  相似文献   

8.
梅达成 《行政论坛》2011,18(4):84-88
为人民拥有抵抗权提供理论支持的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天赋人权论难以论证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正当性;从公民在民法和刑法上享有的正当防卫权衍生出行政相对人抵抗权,混淆了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权利的非扩张性与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无效与否的判断不可靠,也制约了行政相对人行使抵抗权的可操作性。但鉴于重大且明显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巨大损失,立法应赋予行政相对人特别救济权,这既能有力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兼顾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相似文献   

9.
王屿 《学理论》2010,(6):66-67
学界对行政即时强制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通过对行政即时强制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明确行政即时强制的概念和界线,行政即时强制是指:在应对紧急情况、阻止违法行为或为实现特定行政管理秩序时,不经决定等程序,行政主体直接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强制的行政行为。其具有即时性、强制性、程序不稳定性三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法治建设的成长期,社会情况瞬息万变,作为社会管理重要手段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情势发生变更时也要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具有拘束力、确定力以及强制执行力,其一旦发生变更,往往使行政相对人的现有利益受到损失,其合法预期利益也会受到不可预知的威胁和损害。现有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上仅局限于相对人实际发生的合法利益的损失,保护范围相对过窄,因而有必要完善现有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以解决公民因信赖行政规范性文件而产生的合法预期与行政管理者改变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实现行政目的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是保障行政相对人实体权利的有效形式,是对行政优先权的合理控制,也是对行政法律关系不对等性的平衡。它应包括如下内容:知性权、听证权、陈述权、抗辩权、申请回避权和拒绝权。它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不受侵犯,有利于保证行政目的的实现;同时它能最大限度地限制行政主体滥用权力,遏止权力腐败,维护和提升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法律内涵认识的缺失,我国在行政立法和执法中表现出过分教条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具体到行政处罚方面则表现为相对人寻求法律救济等相对比较显性的权利得到了实体和程序法上的保护,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处罚中所应该享有的保障其身心健康和日后发展的、潜性的、延时性的权利(又称为隐性权利)往往被人们忽略。在人权保障日益完善的今天,法律对于公民人权的保障应当是全面而完善的。行政机关在设置和实施行政处罚时,也应当全面而妥善的考虑对行政相对人的隐性权利的保障。对行政处罚中相对人的隐性权利进行研究,剖析保护行政处罚相对人隐性权利的意义和探讨其保障机制的构建,对相对人权利保护问题的研究和实际运用将会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现代行政程序制度规制下的依法行政就行政管理本身而言,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一方作为管理者而存在,拥有强大的行政权,而另一方则作为管理相对人而存在。行政机关可以单方作出意思表示,而且拥有强制执行权以及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显然,在传统行政权本身已经拥有足够权力和权威的情况下,行政法律当今的任务不应当仅仅在于保障行政权的有效行使,更应当在于实现对行政权的有效控制─—为行政权的行使设置必要的规则和严格的程序,确定对行政权行使的监督制度及违法行政的救济措施,从而从法律上保障公民、法…  相似文献   

14.
行政相对人权利体系的意图在于将众多零散权利按照特定原则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人们去掌握和利用。以往学者将价值和规范分离的研究方法未能展现出行政相对人权利体系化的清晰图景。本文的努力不在于罗列各具体权利类型,而在于探寻行政相对人权利体系的价值与规范的互动逻辑,为行政相对人权利提供体系化思考的法则,以厘清行政相对人权利体系之根本,为行政相对人权利体系建构的一般原理以及体系思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要想对行政补偿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则必须对行政补偿的性质进行深刻剖析。行政补偿本身的属性不是责任。它在行政主体主动实施积极合法的行政行为的情形下,是行政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公法上一种法定的义务,在行政相对人主动实施无因管理行为的情形下,又是行政主体一种补救性具体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6.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全面地对行政相对人告知行政复议机关。但目前不少行政机关以预制格式的法律文书,只告知行政相对人可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而不依法告知其可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从而限制申请人对行政复议机关的选择权。这种情况,在地税、药监、质量技术监督和盐业、烟草等管理部门相对较多、应当引起重视,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行政指导相对人及其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静晖 《理论探索》2005,(3):115-117
行政指导属于一种延续性行为,是一个从作出到发生效果的动态变化过程。就行政指导单方面而言,它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没有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但是,当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指导后,其性质必然发生变化而成为一种行政法律行为,构成一种行政法律关系。在行政指导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是义务主体,行政相对人是权利主体。由于行政指导相对人的权益与行政指导主体的指导行为休戚相关,而行政指导主体本身所具有的“自利性”倾向极容易导致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所以必须强调使行政相对人充分享有知情权、程序抗辩权、受平等对待权和申请救济权以作保障。  相似文献   

18.
行政指导的广泛运用是政府与相对人之间为逃避“囚徒困境”的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行政主体利益和行政相对人利益的一致性。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有助于行政指导效能的实现。完备行政指导的程序及法律责任规范,封确保行政指导的实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通常情况下,“行政”体现权力因素和不平等性,“合同”体现权利因素和平等性,二者“水火不相容”,然而,在从警察国家向福利国家转变时期,随着民主政治普遍发展,二者却有机地结合起来,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行政管理领域,形成了行政法上独具特色的行政合同制度。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contractadministration)或公法上的契约(contract in public law),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是行政和合同的结合,是行政中的权力因素和合同中契约精神的统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行政主体之间和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同关系;狭义专指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同关系。本文立足于狭义行政合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合同的功能及其法律调控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简论社会行政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兰强 《理论探索》2006,(3):132-134
社会行政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的公共管理主体,由于其行使权力的公共性、公益性等公法性特征,对其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管理行为应纳入行政法规制范畴。具体救济措施有:建立人大监察专员制度、行政苦情制度以及完善现有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