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培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高校二级学院为例,通过访谈调查、参与性实践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总结梳理,分析了志愿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服务社会、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的重要方式,得到了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们的高度重视。不过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志愿服务组织方式的行政化、志愿服务目的的功利化以及服务形式的非常态化等异化特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异化行为的改变需要减少志愿服务的行政化组织方式以推动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消解志愿服务的工具化,推动志愿服务的非功利化,重塑社会信任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3.
志愿精神所映射出的奉献友爱、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勇于担当的核心价值,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所在,也是高校德育的关键所在。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实践中,江西青年职业学院青蓝志愿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通过对其志愿服务的开展、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志愿文化的构建的研究思考,提出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莹 《湘潮》2013,(5):26+40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成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柔性管理的有效路径.文中通过对志愿服务的特点分析阐明了志愿服务作为道德实践的有效形式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重点对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即各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其作为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时期,探索大学生志愿工作"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十年的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以项目化、专业化、品牌化、常态化为核心的"四化"志愿服务建设,探索大学生志愿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民族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必须提高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识、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和拓展志愿服务内容,提供相应保障等方面深化开展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8.
田竹 《山西青年》2023,(8):154-156
志愿服务及各类志愿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志愿服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实现实践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简要阐述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的概念,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随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措施,以期为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韩金明 《世纪桥》2011,(3):70-71
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在大学生参与世博志愿服务的同时,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世博的契机,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的教育途径,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世博中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正经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因而被赋予社会治理功能与社会分配功能。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却普遍存在着主体意识欠缺,社会化不足、形式主义以及专业化不够等问题,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我们有必要从强化主体意识、推进社会化、建构常态化以及提高专业化等四方面入手寻求对策,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群体是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主体,正确认识志愿精神的新时代意蕴,是高校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自觉培育志愿精神、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前提。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转化为大学生进步性社会意识和公益性社交活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向同行,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志愿精神的利他性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高度一致,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高度一致,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高度一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  相似文献   

12.
喻竞 《世纪桥》2013,(12):53+55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大学生以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友爱互助为口号、以自有知识和技能在课余时间为他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含义、特征、现状的介绍,提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本项目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为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拓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多年来,武汉工业学院不断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途径和内容,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制度建设,提升服务的品位,凝练服务的特色,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静 《世纪桥》2011,(7):74-75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大学生已成为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简要论述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进而探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时代,由于大学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实然"缺位,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实现。因此,我们提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双内核"精神,即志愿精神与大学精神并举,缺一不可"。双内核"精神意味着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既要关切志愿精神的体悟与内化,又要展现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创新驱动、独立思辨、人文关怀"的大学精神充分契合,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实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7.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到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把握新媒体时代特征,通过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宣传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效果评估机制等,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的时代趋势和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8.
由于缺少宗教和社会的先天因素,中国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面临一定的瓶颈。文章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首先概括了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和类型,进而分析推广和普及日常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所具有的正功能,最后就推广和普及日常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同时肩负着大学生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最具活力与积极性的志愿者群体,渐渐成为志愿者的主力军。然而当代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蕴含了多方面因素,只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使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F0002-F0002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遵循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活动特色品牌,开辟了学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