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具有亲和性、现实性、灵活性等特征,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要充分利用"微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优势,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地位;二要加强"微文化"监管力度,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三要自觉借助微媒介平台,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要加大校园"微文化"建设力度,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相似文献   

2.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落脚点。从行为认同理论视阈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深入理顺认同过程、认清培育形势、把握问题症结、找准关键目标、优化路径方法,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的内涵与特征,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整体规划,紧扣行为认同教育的关键环节,秉持"言行一致"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再生产的视角,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解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通过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再生产框架,提出了统一管理者的目标一致性,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引领教育,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桥节点"等具体措施,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效性和文化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价值自信是价值观的根基和核心。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其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里并成为他们的主流价值观。文章从剖析大学生在构建价值自信时面临的挑战入手,找出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事倍功半"的症结,运用辩证思维,帮助构建大学生价值自信,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5.
宋伟 《理论学刊》2015,(3):12-16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教育研究,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2)
对"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对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95后"大学生、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等构成了认同教育的基本要素。建构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创建校园文化良好氛围,开拓社会实践渠道,进而实现对"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7.
"菜单化"是一种"立足学生主体"的教育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菜单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而在"菜单化"教育模式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因素,充分利用地方(以淮安为例)红色文化的珍贵资源,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提升其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通过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借鉴互联网思维,汲取其"创新思维、平台思维、共享思维、数据思维"的内涵和养分,积极适应时代变革。在培育和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尝试"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通过尊重大学生群体差异、搭建"接地气"的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含金量等举措,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大学生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对当前高校的单线思政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内容上的离散、知行方面的脱节以及教育渠道供给不足等问题。为深入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文章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概念,旨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单线到多维的转换。共同体指导下的多维模式强调高校主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系统功能发挥,本文认为思政教育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重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一体化教育圈,构筑"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6,(6)
正近来,由徐园媛、谭自慧、罗二鹏等人主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参考价值。本书共分为11章。在第一章概述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教育意义与教育内容等。第二章从哲学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第三章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教育环境和教育成效,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中国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学生生活的全过程;改进教育方式,突出"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2.
微时代带来的新的舆论场格局、复杂的价值生态以及新的传媒运行方式和交往方式,消弱了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力,改变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传媒范式,带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圆桌"和"微同辈群体"效应,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时代发展之需,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可以从抢占"微阵地"、建设"微课堂"、引导"微思维"、开展"微博弈"四方面实现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纵观当前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还存在形式单一、受教单向、实践性不强等问题。文章主张通过将"主体参与式"教育理念引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为导向"的思路,探索"讲""拍""唱""画""演"等五种实践路径,真正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大学生的接受特点,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做到思想上认知、情感上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15.
2012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反复研讨,总结提炼出贵州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爱国立志、博学创新、诚信友爱、自信自强"。当前,在全省高校开展的贵州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成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我国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到目前为止还有好多大学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重新审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凝练“理想、责任、诚信、成才”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探索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有:第一,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着重解决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第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第三,构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机制,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阶段及其规律的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重要保证。在借鉴接受过程理论基础上,把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信仰,并探讨三个阶段的教育方法,即"纠正式"教育方法、"质疑式"和"体验式"教育方法、"巩固式"教育方法及其运用,进而实现大学生接受、认同、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微电影迅猛发展并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微电影契合了大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了教育工作的便捷性和感染力。高校应从建立微电影片源、搭建传播平台、优化传播方法以及构建长效工作机制等几个方面,加强微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走向的"晴雨表",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下系统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是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宫志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由宫志峰、李纪岩、李在武三位作者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