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晓燕 《学习月刊》2010,(10):16-18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延续和扬弃,生态文明抛弃的是将人与自然对立的传统工业文明价值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把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教育的使然,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发挥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制度需要落实到法律层面,从立法、执法、司法、提高生态法律意识和加强社会监督等几个方面发挥法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丛艳丽 《世纪桥》2013,(11):37-38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弘扬与传播生态文明,培养高素质生态文明人才的历史重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育良好习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加强两课教育,固化生态文明意识;加强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从而来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强调了当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高校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更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传输给大学生,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深入探索了大学的生态文明观,并针对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大学生生态文明观众存在问题的对策和策略是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既是对福建省实施生态省战略的充分肯定,也赋予了福建省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重任。文章分析借鉴台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福建应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体系中各个社会主体的作用,兼顾经济成长、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6.
2017年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了《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贵州省多项指数位列前十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满意度更是高居全国第二位。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指示器""风向标"。公众满意度背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成效?相关部门下一步还将有哪些举措?记者专访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黎平,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陈程。  相似文献   

7.
《学习导报》2015,(2):17-19
坚持把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作为建设美丽富饶湖南的重要抓手,着力发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用更大的力度、在更高的层次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使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正由试点向纵深全面推进,率先建成  相似文献   

8.
张忠兰 《当代贵州》2014,(13):34-35
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全球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包围和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先进文化,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高地。发挥好大学文化的作用,将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建设的水平。因此,我们要加强党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确保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大学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建设,不断创新大学文化的发展途径,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郑士鹏  陈树文 《求实》2013,(1):80-83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强音。作为在社会全局工作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居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历史重任。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功能的透视,尝试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生态化转向的方向,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萨仁 《理论研究》2010,(4):32-34
生态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有必要对我区生态文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创新发展模式,树立生态意识,传承生态文化,加快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李宏伟 《前线》2013,(1):22-25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拘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要言论     
《当代贵州》2008,(9):7-7
使生态文明真正入脑入心3月23日至24日,省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会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贵州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全省上下一定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作为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4,(9)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区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群众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者、监督者、评价者和直接受益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广纳群言、广集民智,紧紧依靠群众开展生态文明实践,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实践、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机制完善、社会自我调节和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提高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和行动力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为我们研究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视角,角色的社会期望和个体的主观心理与我们对于生态文明认识的主客观的互动过程相契合。对作为亲情角色、职业角色和公民角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不同角色担当下生态教育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生态文明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然而,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有存在教育意识淡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编写薄弱等的问题。对此,高校可以通过确立高校生态文明价值目标、重塑高校生态文明指导原则、创新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生态教育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其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进行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等战略高度,将其确立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巴东作为国家确立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将承担更多的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9.
正抢抓机遇推进水生态文明当代贵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题中之意,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具备哪些优势和机遇?王扬: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化配置,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改善民众生活环境和提升公众水文化意识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冯志峰 《理论研究》2013,(3):60-64,70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代有效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论传统和实践经验,并在国内外构建了几种颇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为此,生态城镇建设应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专项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建设统筹起来,走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城镇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