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作为一种国家追究犯罪的活动,它有两个并驾齐驱的目的:一是惩罚犯罪,第二个就是保护人权。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后,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权的保护力度。但是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亟待确立,贯彻真正、完善的无罪推定原则,实现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法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对个人权益的保障。在我国,无罪推定原则一直是法律界的争点。刑事诉讼法第12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认有罪”之规定虽然体现了无罪推定的精神,但尚未完全确立无罪推定的具体原则。  相似文献   

3.
端正执法思想做好侦查工作忻杏华我国传统的法律和执法思想,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一、在主导思想上,主张有罪推定,这是不完整的。应该把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结合起来,把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权结合起来。二、在立法上,有重“刑”轻“民”的思想,即重刑事案...  相似文献   

4.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最早在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一项思想原则,发展至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及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全盘照搬外国的无罪推定原则,而是相应的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学术界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规定和适用也是众说纷纭。比较国外无罪推定原则的相关规定,从沉默权、人权保障等视角分析探讨我国当前的无罪推定原则,并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角度,针对完善无罪推定原则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张建武 《实事求是》2006,191(4):76-79
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人未经法院依法裁判其权利不被剥夺或限制,这是现代法制社会的基本要义,也是法制文明的内在蕴涵。刑法对人权的保护,既包括对被害人及广大守法公民人权的保护,也包括对犯罪人人权的依法保护。我国真正的刑法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行的新刑法典在保障人权方面有许多重大改革和完善,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刑法基本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之刑事责任的确定、正当防卫制度的强化以及刑罚更为人道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无罪推定原则是诉讼民主和诉讼文明的体现。作为一项确定和保障被告人诉讼地位的基本准则,该原则已为各国普遍承认。无罪推定原则是一种可反驳的推定,推翻该推定须有充分的相反证据。诉讼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及人权保障理念是其主要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7.
无罪推定是一项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它的内容最早由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规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对任何人都不能称为罪犯,而且在没有肯定被告人确实违反了所应遵守即保证予以保护的条件以前,社会就不能不对他进行保护。”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是:在法院依法确定受追诉者有罪以前,应推定其无罪。它直接为否定将被指控为犯罪的人在法律上  相似文献   

8.
人权的国际保护,是指各国和国际组织根据国际人权条约,为实现基本人权的某些方面承担特定的或普遍的国际合作义务,并对违反国际人权条约义务、侵犯人权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的活动。人权国际保护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以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人权国际保护的法律基础,是国家根据其参加的国际条约特别是国际人权公约所承担的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这种国际义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承担的保护人权的一般性义务,即各国在处理人权问题时必须奉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同时也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灵魂的实事求是原则与现代国家中确立公民个人一般法律地位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关系是统一的、互补的.涉及认识过程问题,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原则;涉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问题,应当遵循价值论原则.这两项原则在刑事司法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功能,共同推动刑事诉讼朝民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为了早日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全面地系统地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10.
张能全 《探索》2004,(1):137-139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精髓的实事求是原则与作为刑事诉讼国际司法准则的无罪推定原则属于不同哲学范畴下确立的一般原则,前者属于认识论,后者属于价值论。这两项原则在刑事司法领域发挥着规范功能,共同推动着刑事诉讼朝民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于认识案件真实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而无罪推定作为确定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对于规范国家  相似文献   

11.
韩振峰 《求实》2000,(1):2-3
人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些国家以“世界人权卫士”自居,极力推行所谓“人权外交”战略,把人权问题作为处理国际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关系,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的一种重要手段。面对西方国家的这种假人权、真霸权的恶劣行径,邓小平同志从当代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明确提出了国权重于人权的思想,确立了尊重人权、捍卫主权、反对霸权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关于国权重于人权思想的提出,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深刻揭露,它为我们正确进行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提…  相似文献   

12.
刘用军 《唯实》2012,(1):68-73
多年来,如实陈述义务被认为构成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保障的重大障碍,这主要是基于英美法系对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包含沉默权的理解。去除沉默权的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与如实陈述义务并不冲突;屡屡发生的刑讯逼供现象也并非如实陈述义务的法律结果;从无罪推定原则和隐私权角度都不能论证如实陈述义务的不合理性。因此,刑事诉讼法修改对如实陈述义务的价值权衡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湿地保护刑事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湿地保护的刑事立法非常缺乏,更没有专门单独立法,但湿地保护刑事立法意义重大,并存在宪法、刑法和生态等方面的依据。为此,可从确立预防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入手,建立"保护性利用"立法理念,注重以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为主的公法方面的法律责任,对破坏湿地环境的犯罪应以"危险犯"为基本犯罪形态,增设故意提供虚假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罪,完善湿地资源开发许可证和湿地保护司法救济制度等,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3,(7):54-55
沈峰在2003年4月19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组织召开“公开宣布逮捕大会”的动机是好的,意在营造强大社会舆论,以震慑犯罪,同时教育广大群众。但这种“公开逮捕”的做法存在许多不符合法律规定和法治理念的地方。首先,公开逮捕违反了刑法中无罪推定的规定和原则。公开逮捕,实际上就是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青少年权利的保护不再仅仅限于一般的民事权利保护法的范畴,各种适应这个特殊群体的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理念的刑事规范也日趋完善。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域外的少年法以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青少年权利的保护不再仅仅限于一般的民事权利保护法的范畴,各种适应这个特殊群体的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理念的刑事规范也日趋完善.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域外的少年法以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相似文献   

17.
谢清波 《唯实》2012,(8):130-133
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罪刑规范的实质是法益保护规范。刑法分则罪刑规范的罪状构造模式实际上是“犯罪成立模式”,是刑法对某种特定行为构成犯罪的“最低要求”。犯罪成立与犯罪既遂、未遂实际上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方面的问题。犯罪成立与否讨论的是罪与非罪、是否发动刑罚的问题;而犯罪既遂与未遂是在确定已经成立犯罪的前提下,如何适用刑罚的问题。对于刑的规范而言,立法事实上确立了以既遂为标本的模式。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犯存在既遂与未遂的不同形态,而结果犯只存在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结果不发生就不成立犯罪。因此,在具体适用刑法的过程中,就需要运用法益保护的原理,仔细辨别哪些犯罪是行为犯,哪些犯罪是结果犯。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环节作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程序中的重要一环,对打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应有的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成年人犯罪审查起诉机制应遵循双重保护原则、分案起诉原则、诉教结合原则、及时简易原则。由于现阶段的审查起诉机制基于立法和司法上诸多缺陷,暂不能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状况相符合。因此,在当前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导向下,必须从立法和司法制度的层面,确立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建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品格证据调查制度,赋予被害人一定的量刑建议权,由此,法官可以做到兼听则明,提高裁决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19.
樊荣 《唯实》2005,(2):41-42
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颁布之后,我国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原先的以打击犯罪为主,忽视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转变为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保护,体现出新形势下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实现惩治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对于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也规定了犯罪被害人  相似文献   

20.
胡静  周艳茹 《世纪桥》2007,(3):37-38,46
刑事政策的的概念是刑法研究中较为基础而又尚未取得共识的问题。我国传统法学中对刑事政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狭义的刑事政策观上,将刑事政策视为党和国家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刑法政策或策略。这样偏狭的理解决定了我们一度将“严打”作为基本刑事政策,同时这也严重妨碍了我国的对外学术交流,阻碍了我国科学地制定与执行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对重罪实行严打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了对轻刑宽松的一面,渗透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疑罪从无原则、从宽处理轻罪原则等内容;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对待不同的犯罪行为人,坚持区别对待的策略思想,该宽的宽,该严的严,宽严适度,宽严有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集中反映了国家对司法工作的根本政治主张,蕴涵着符合司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要求,是刑事执法的灵魂,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长期同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