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长安 《求索》2012,(1):124-126
孔子在一个"礼崩乐坏,文质分裂"时代中,想要重构礼乐的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周公制礼乐降低了礼乐文化的传统巫术色彩,孔子对礼乐文化的重构,则是是从自己对社会,对人的理想追求出发,强调音乐的娱乐审美功用和社会政治功用。本文分析了孔子的音乐精神娱乐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的一些内容,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对音乐极为痴迷,但是,孔子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否认音乐并不是享乐的,而是有着个人教化作用和治理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孔子的"中庸"观的"三个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官方显学位置,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观念的影响非常深远.本文试图从孔子的现实政治诉求、人性论与“仁”的理解、政治思想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等四个方面对其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孔子主线以德治主义治国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伦理学,是从人本主义意义上强调指出了为政首先应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政治道德建设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历史表明,统治的政治道德,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孔子伦理学说不仅具有历史内涵的深刻民族化意蕴,而且亦有当代政治化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春梅  邵龙宝 《人民论坛》2011,(12):166-167
在《论语》中,孔子的独立人格思想是靠以"仁"为内容的精神内核、以道为内容的思想依托以及奉行"一以贯之"之道的君子的外在形象共同体现的。孔子的独立人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和民族精神传承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为当今时代塑造公民健全人格、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孔子学术道路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07,20(1):42-46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地反映了孔子的学术道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学术道路上走过的重要环节;"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则是孔子学术经历的主要特征.孔子的时代虽已远去,但他的学术精神依在.  相似文献   

7.
曹智频  邓妍 《前沿》2013,(10):8-11
孔子神化问题历史上曾被提及,但尚未有学者对其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研究。该问题大致包含孔子神化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孔子神化的历史动因、孔子神化的形象范式、孔子神化问题的价值及时代意义四个方面。研究该问题的价值正在于,作为一个问题切入口,它能使我们对孔子形象及评价、孔子历史地位及其历史价值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10,23(4):62-63,74
<正>名,即通过准确的用词来正确地表达一定的概念。正名作为孔子的学术方法,带有肩负学术任务的使命,是要通过对国家生活中礼法制度和名分等级的正确表达,以解决社会政治和伦理关系中的问题,要求人们谨言不苟。孔子热爱古代文化,在学术方法上有"好古"唯实的一面;而为了充实其学,则以"敏求"的方法来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不耻而下问",且"学无常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论语>、<中庸>、<荀子>为基本文献考察孔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认为二者的政治思想中有一个中心范畴,即"礼",而"礼"在理想层面能够造就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但孔子、荀子的达致和谐之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个体修身,后者注重制度规范,但从根本而言,两种路径都是"人治",即都主张以为政者为原点推动理想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中,孔子的独立人格思想是靠以仁为内容的精神内核、以道为内容的思想依托以及奉行一以贯之之道的君子的外在形象共同体现的。孔子的独立人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和民族精神传承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为当今时代塑造公民健全人格、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不仅仅是善恶标准的混乱和模糊不清,更是追寻"自由"的人对自我道德能力的漠视甚至放弃."勇"是现代人鲜谈的德性,而恰恰这一"义理之勇"确证人的道德能力,成就人的道德实践,维护社会正义.以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勇"为思想资源,从而对"勇"进行现代意义的重新阐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慧明 《前沿》2007,(3):210-213
权变作为一种方法论始于孔子,他强调在具体的不同的境遇下要灵活的变通。孔子的一生在处理人伦关系、为政、教育实践及处事等方面处处行权。尽管其权变实践是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权变作为一种方法论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首开晚清"尊孔"的孔教改革运动,与其立异者自然是章太炎。章太炎对孔子的评价分为政治与学术两个层面,以这两个层面为纬,辨明章太炎评价孔子的"变"与"不变";以按时间发展顺序的文本分析为经,从而更好地把握章太炎心中的孔子形象。将章太炎评价孔子的变化视为其"自贵其心"的一贯心迹,对"忠恕"思想的新解亦可以看作章太炎对孔子和儒学的最终肯定性评价。在激进与保守思潮激荡的晚清社会,作为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代表的章太炎,他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不论是革命派还是维新派都可以看到他们对孔子评价的相似心路。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参与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政治参与"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两个重要命题,蕴含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内核与现实有效途径.人民政治参与为社会提供一种政治伦理根基,有利于凝聚社会的政治智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适应时代进步与现实需求,显示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丰富内涵和持久张力.人民政治参与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5.
徐同来 《传承》2010,(24):150-151
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和老子皆论述了"道"这一概念,并且孔、老之"道"最后是发展到了殊途同归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发展"是特指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面: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其核心是理性化的"现代性".资本主义就是人类发展的现代性历史形式.中国崛起的政治发展需面对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的关键在于通过消除体制性障碍实现革故鼎新."新"有多重维度,但主要是立足国情的"元制度创新",建构全球化时代有效克服外部冲击和内部失序的社会稳定机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体制和民主化秩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互惠共生、和而不同的政治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德治主义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它以善遍的性善论为根基 ,“民为邦本”的观念是支撑点 ,“礼治”是具体实现的方式。徐复观把它界定为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推断其内蕴是以教育取代政治 ,有解消政治之功效 ,因而可通于民主政治。徐复观的这种推断难免浪漫主义色彩。但德治主义坚持道德主体性高于政治主体性 ,开启了“道”尊于“势”的源头 ,使儒家政治思想与专制制度的政治现实始终保持着某种张力。  相似文献   

18.
王光辉 《湖湘论坛》2005,18(3):23-25
从德性与功利之间关系的变化这一角度来分析,孔子的"为仁"蕴涵着三个层次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在这三个层次中,德性与功利之间的关系由紧张到缓和以至于最后融为一体,表明了孔子是以自己独特而精微的方式来处理两者在"为仁"过程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郑田宏  王滨 《岭南学刊》2023,(3):116-121
孔子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德行优先原则的德育思想,影响了中国漫长的德育历史。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孔子的德育思想针对个人的禀赋习性、生活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形成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主要表征的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三个统一的辩证逻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此为启示,通过树立因材施教的思政思维、拉紧社会结构与思政关系纽带、抓住因时而新的思政脉搏,朝着精准化、科学化、时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官场的毛病,许多都"其所由来者渐矣"!譬如,照抄照转和层层加码,就是历数千年而未改的痼疾。何以如此?我想,这与秦汉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有关。权力高度集中,自然一切政令都来自上头。孔子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在他生活的时代不过是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