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纵观二战之后对轴心国之战败处理,并不仅仅是受降大典、阅兵,也并非象"密苏里"战舰上举行受降时,美军上千架飞机呼啸而过借此炫耀胜利;战胜国无不首先惩办战犯、经济索赔等等。纽伦堡国际审  相似文献   

2.
受降没有先例,临时抱佛脚观看纪录片中国的对日受降,从“最高领袖”蒋介石到何应钦及军事幕僚们,都无一个成熟方案。除了听从美国的意见外,并无深谋远虑的通盘计划。  相似文献   

3.
受降洽谈有辱国格,对日本投降代表的挑衅、抗拒,噤若寒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年二战胜利后,美国以所谓"盟主"身份,对中国对日受降包括索赔等事宜指手划脚,甚至施以压力。当时杜鲁门政府继罗斯福逝世后,对华政策发生了质的改变。从主观来说,当时美、苏、英三大盟国都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尤其罗斯福,颇为厌恶蒋介石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认为这是干扰了美国整体对法西斯作战尤其是对日作战的利益,一度还曾制订详细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中国作为战胜国和五大盟国之一,承担了在越南北部地区接受日军投降的任务。当时越南国内错综复杂的局面以及国际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又使得此次受降活动超越其军事意义而凸显其政治意义和外交意义。本文拟根据有关史料对这一事件作一概述与评析。 一、中国军队入越受降的源起与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5.
受降洽谈有辱国格,对日本投降代表的挑衅、抗拒,噤若寒蝉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年二战胜利后,美国以所谓"盟主"身份,对中国对日受降包括索赔等事宜指手划脚,甚至施以压力。当时杜鲁门政府继罗斯福逝世后,对华政策发生了质的改变。从主观来说,当时美、苏、英三大盟国都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尤其罗斯福,颇为厌恶蒋介石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认为这是干扰了美国整体对法西斯作战尤其是对日作战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战胜利的受降大典最终选择了南京,而非抗战中做为国民政府临时首都的陪都重庆。重庆在抗战中曾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但南京是辛亥革命后于此建立中华民国,由孙  相似文献   

7.
我们聚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隆重举行“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仪式,这是中国侨联对我县的亲切关怀和高度信任。39万侗乡人民感到无尚光荣和引以为自豪。  相似文献   

8.
平心而论,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确曾想借二战结束后的受降之机收回香港,如果不是美国出尔反尔转向支持英国,如果不是蒋介石屈服美英的压力,香港毫无疑问可以提前52年就回到祖国的怀抱。  相似文献   

9.
驰名中外的抗战受降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前不久修复落成的龙津风雨桥,比全国侗族之最的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185米,号称“天下第一风雨桥”。这座横跨*T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的风雨桥,格外引人注目,它刚落成,游客如织。她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重新修复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吸神州风雨桥之灵气,荟华夏侗族工艺之精华。桥长252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桥墩高1.5米,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岩围砌而成。十五孔水道,16座石墩,在滔滔*T水中“一”字形排开,近看如16艘迎风破浪…  相似文献   

10.
李琦珂  曹幸穗 《东北亚论坛》2013,(1):108-118,129
"风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本和韩国深受其影响,形成了迥异于中国"风水"的日韩风水文化。三国的"风水",皆植根于传统周易文化的土壤之上,蕴含有强烈的自然崇拜精神和朴素的农耕文化思想。三国的"风水"均暗含了现代建筑生态学和建筑美学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和人文意蕴。三国的"风水"具有功利性、生态性以及系统性等共同特点。无论是在"风水说"层面,还是在"风水术"层面,三国"风水"均各具特点,其迥异性具体体现在"空间风水术"和"时间风水术"两大方面。地理影响和宗教濡染,是三国"风水"特点迥异的主要原因。三国"风水说"和"风水术"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东北亚汉文化传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民心相通"是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到的"五通"之一,对这一倡议的顺利开展作用重大,因而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认知不足,不利于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一带一路"中的"民心相通"工作提出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2.
日本战后新日本主义叙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出现的"日本主义"为旧日本主义,而战败后的"日本主义"则为新日本主义。两个时期的"日本主义"都以"日本论"与"日本人论"为标识。自省—自信—自负,成为新旧"日本主义"共有的心路历程。总体而言,新日本主义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性质也随时而异,其早期的对战争的反省与中期的对"成功"的思考,曾给予历史以重要的启示,而后期的"自负"、"膨胀"意识的产生,则是一种危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9·11事件"以来,"东突"势力中的极端恐怖组织日趋边缘化并出现分化。其中一部分组织"圣战化"倾向日益突出,其威胁仍在上升;另一些组织则与相对较为温和的"东突"分裂组织合流,加快整合进程;与此同时,"东突"势力主流实行策略调整,试图扭转劣势。由于与极端恐怖势力藕断丝连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东突"的这一轮"转轨"努力成效有限。本文剖析了这些新动向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突"分裂势力的发展趋势,认为"东突"组织中"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出现边缘化、"圣战化"趋势,而"世维会"的影响则呈不断扩大之势,有可能确立其在境外"东突"分裂势力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建设实际上是中国国家"西向"发展的具体要求,是"西部边疆安全"寻求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区域联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国的未来发展决不能够孤立地去将"一带一路"、"次区域合作"与"西部边疆安全"区分为不同的战略,而是应该用联系的眼光将西部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置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之下,要头顶"国际视野"的蓝天,脚踏"国内发展"的大地,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去实现西部地区的"安全"发展。对此,本文提出以"喜马拉雅合作"为核心深入进行"国内发展的国际化",充分利用两洋三亚的"疆-巴通道"、"藏-尼通道"以及"滇-缅通道",谋求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平台"安全合作"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5.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应对疫情对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安全化"措施抗击疫情。其中,中国的"武汉模式"和日本的"仙台模式"是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抗疫策略,中国的抗疫模式遵循的是"完全安全化"的路径,而日本遵循的则是"有限安全化"的路径。通过梳理"安全化"模式和"安全化"困境的既有研究,对"武汉模式"和"仙台模式"的"安全化"进程及特征以及"完全安全化"和"有限安全化"进行比较研究和理论阐释。在"完全安全化"模式中,施动者应对威胁进行准确判断、施动者与受众共同发挥抗疫主体作用、"安全化"先于"去安全化"在场,而"有限安全化"模式则具有受众发挥更为关键的主体作用、"安全化"与"去安全化"须同时在场的特征。上述两种模式所形成的"东亚模式"对国际社会治理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具有借鉴意义,无论选择哪种抗疫模式,为了切实保障人的安全,都必须在抗疫过程中确保"去安全化"的在场,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安全化"的困境,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疫情威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东亚社会现代化存在着复杂的宏观互动结构。如果我们将东亚现代化研究史上的"日本特殊论"和"亚洲停滞论"置于"传统—现代"的背景之下展开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亚洲停滞论",还是所谓日本"特殊论",实际上是以欧美现代社会为基准加以展开的,其理论系谱从属于西方,难以洞悉东亚现代化的深层逻辑。鉴此,我们应注意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由激进的"压缩式发展"向"内发式发展"转变的共同历程,超越"西方中心论"和"发展主义"的制约,将东亚的社会发展理论植根于本土,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特殊"与"一般"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远古走来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凸显以"和"为本的"天人合一"理念。其特点是:在天下一家观念下,践行朝贡体系、"和亲"政策,以中国中原为中心,周边围绕中心转,在以"丝绸之路"为路径,呈现"万邦来朝"的命运共同体的盛况。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返本开新","本"为"和","开新"为"与时偕行",继往"丝绸之路"开拓"一带一路",在结伴不结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开放道路上,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局面,实现中国梦与世界之梦。  相似文献   

18.
"东盟+印度"指的是东盟与印度的合作,和"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一起构成了"东盟+1"即"10+1"合作机制,最充分地体现了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核心作用。"东盟+印度"在"东盟+1"合作机制中诞生最迟,还没有完全制度化,印度为此正在努力。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的"生肖"之概念,国人大多耳熟能详。所谓"生肖",又称"属相"、"十二辰"、"十二属"、"十二属神"等,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之纪年方法也,亦可专指此十二种动物。其起源于何时,今已难以细考。"生肖"、"属相"、"十二辰"等三词,皆未出现于《二十五史》《十三经》之中,"十二属"在《二十五史》中仅出现两次,而"十二属神"则是道教之提法。因此,生肖基本不属于庙堂文化层面,而一直大行于市井深巷、乡间郊野。  相似文献   

20.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提出的"新历史性共同体"理论中宣扬的"民族平等"实际上并不存在,"苏联人民"在宪法中是平等的,但现实中却被割裂为不同的"主权"和"特殊"部分。在民族政策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各民族中不断出现要求平等和提高自己"民族"地位的运动。因此,苏联的"新历史性共同体"就是"苏联人民"共同体的变形。由于它不符合苏联国情,对社会发展阶段估计过高,因而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