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真理的辩证发展道路,传统的观念认为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道路:即相对真理在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增加,最终以总和的形式构成绝对真理。这一观念已显得严重偏颇。“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概念本是解决真理的辩证本性的概念,探讨的是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关系,不能以此概念来解决与探讨真理的辩证发展道路问题。本文试对以上问题提出自己意见,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哲学界曾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是,关于绝对真理的界定,仍然众说不一.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也有难以令人信服的见解.由于讨论涉及的问题较多,笔者无意一一发表意见.本文仅就绝对真理的涵义谈点陋见,向学界同仁请教.一在讨论中,有的人认为,绝对真理"就是指人类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是人类主观对客观世界本质的完全正确的认识";"它是对整个物质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它又是对物质世界最深刻本质的正确反映".(见《江西大学学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有些同志对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如若把它当成一个正确命题,就“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最后“只能得到一个可悲的结局”(即永远达不到的绝对真理),因此,这种观念“必须予以抛弃”。他们为了抛弃这个绝对真理,还提出了一个相对性即相对真理,绝对性即绝对真理的理论,而且还引经据典,仿佛恩格斯和列宁也是这样认为的。  相似文献   

4.
真理问题二题□郑百灵一、关于“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和“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关于真理观的这几个重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我们目前的表述存在着含糊甚至混淆之处。现行的教科书有时把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等同,作为真理的两种属性;有时...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1,(36):61-61
凡是真的东西,都经得住火的考验;一切假的东西,我们甘愿与他们一刀两断。(恩格斯:《谢林论黑格尔》) 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这个绝对真理的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  相似文献   

6.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我们所以说能量转化定律是真理,是因为客观世界存在着电能、机械能、热能等的互相转化规律,这一规律被人们的主观正确反映了,就是真理。我们说阶级社会里,阶级斗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既包含有肯定的方面,又包含有否定的方面。对于全部意识形态来说,否定的方面意味着某些意识形态是虚假的、反科学的,具有保守的功能;肯定的方面则意味着某些意识形态是客观的、科学的、具有进步的功能。最早将意识形态区分为“科学的”(即肯定方面)与“非科学的”(即否定的方面)是列宁。列宁认为,如果一种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客观的自然法则和同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规律的基础之上,并能正确地认识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话,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具有科学性。“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列宁《唯物主义和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辩证唯物论的这一基本观点,要求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加任何主观成份,并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说实事求是以辩证唯物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石,与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是主体认识客体,发展真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要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主体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活动,即实践。实践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去接触客观物质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不仅是由时间的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而且更主要的是实践是连接主客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人们通过实践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又必须再回到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更正确地把握。同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真理,丰富真理,发展真理。  相似文献   

10.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种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列宁说:“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1各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范畴。哲学中的范畴,如物质和意识、时间和空间、现象和本质、具体和抽象等,则是对客观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它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范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完善起来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是认识不断发展、深化的成果,又是指导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工具。列宁说:“在人…  相似文献   

11.
周凯 《探索》2002,22(2):77-78
一、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以什么标准来检验和判定认识的真理性,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引人实践概念,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我国”文化大革命“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2.
《求实》1982,(Z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按其固有的规律无限发展着的。思维的辩证法,只不过是物质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反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离开唯物辩证法,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有些同志对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和反对,并认为这种观点“必须予以抛弃”。他们为了抛弃这个绝对真理,还著书立说,提出了个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对绝对真理性即绝对真理的理论,一个真理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的理论。 这个理论提出后,在哲学界引起了激列的争论。至今还未达到基本的统一。1994年11月份,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安微省委党校科研处牵头,34个单位发起召开的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遵循着两个原则:一个是真理原则,一个是价值原则。人们一方面以真理性的认识为基础去追求价值,另一方面以价值标准为动力去追求更加完善的真理。违背真理的  相似文献   

15.
一种意见认为,任何真理都没有阶级性。理由是:(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完全是客观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依任何阶级或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又是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相对于人们的认识来说,实践是起点,又是归宿;离开实践的认识,犹如无源之“流”,不为一定实践服务的认识,乃是“纸上谈兵”。而认识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离开实践,就是断绝了认识的源头;离开实践,就无从判明认识的正确或错误。某种认识之是否正确,以及其正确或错误的程  相似文献   

17.
第九章 真理     
《前线》1983,(7)
第一节客观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真理或客观真理是包含在人的意识中的那些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必  相似文献   

18.
在齐泽克看来,真理性事件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客观历史的偶然政治介入,而事件性真理是事件在结果的意义上被权力的再定义。从这个角度出发,齐泽克将十月革命界定为真理性事件和事件性真理的辩证结合。今天,面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齐泽克绝望之余将目光投向了列宁。在他看来,列宁式的行动主义革命是突破资本主义的唯一途径。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了苏东剧变的低迷之后再次复苏,中国作为新的政治力量重新打开了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因此,反观列宁的革命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现实,才能更好地勾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蓝图。  相似文献   

19.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让它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进,力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进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既要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使它符合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规律,呈现真理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又要适应在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开展基层各项工作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同马赫主义斗争的过程中,褒贬鲜明地批判了相对主义,集中地阐述了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确定性。但是列宁没有简单地否定相对主义,而是在对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揭示了相对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必然联系,又客观地分析了相对主义同辩证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并阐明了相对主义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唯物而辩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