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问题研究》2021,(1):I0003-I0003
2020年12月16日,徐步院长应邀出席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首届中韩智库媒体视频对话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中韩两国20多家智库、媒体的代表,围绕智库和媒体在两国民心相通中的作用与责任、国际秩序变化和东亚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韩国如何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韩两国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在韩国国内,虽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有多元化的认知态度,但以积极、肯定者为主。为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半岛局势与拓展国际空间等战略目标,韩国将主要通过加入国际机制、对接发展战略与深化经济合作等路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中韩两国将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促进和深化与有关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合作框架,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7年时值中韩建交25周年,当前中韩贸易高度集中于电子、机电设备和化工产品是由中韩在这些产品全球价值链上的优势地位所决定,贸易商品结构和流向是由两国相对位置所决定,这也可解释多年的中韩贸易逆差。"萨德"入韩改变了中韩贸易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贸易视角看,韩国低估了其对中国的非对称经贸依赖关系,而高估了韩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对中国的优势。采用双重差分(DID)思路,发现在宣布部署"萨德"前,韩国对华贸易和出口表现都要优于中国整体贸易表现,而后韩国对华贸易和出口表现都差于中国整体表现。中韩贸易未来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可能会经历不同发展阶段,而"一带一路"倡议将可能成为两国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2015年6月12~13日,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承办。论坛主题为:构建利益共同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来自中国、南亚、东南亚、美国主要智库的16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其中国外代表38人。  相似文献   

5.
正9月6日,戚振宏院长会见了由印度驻斯里兰卡高专森杜率领的印度高级外交官代表团,双方就中印关系、"一带一路"与印度发展战略、中印两国智库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5月2—5日,应"韩国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邀请,戚振宏院长率团赴韩,为参加"第二期韩中知名人士教育培训课程"的学员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来自韩国政界、学界、商界和媒体等的百余位知名人士与会,反响热烈。期间,代表团还走访了韩国外交部、国立外交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就朝鲜半岛南北首脑会谈等问题与韩方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7.
2015年9月15~16日,第八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会议主题和"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等议题展开了交流对话和探讨。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越南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两国进一步拓展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以越南主流官方媒体——越南通讯社和"越南每日快讯"的相关报道为切入点,梳理分析越南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分析发现,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及越南国内的政治博弈下,民众负面涉华情绪、中国对越南的投资比较优势不足、"一带一路威胁论"持续发酵以及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等内外因素,都影响着中越两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其背后所凸显的越南从官方到民间对中国的不信任感,是未来中越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林杰 《东北亚论坛》2007,16(5):110-115
中韩文化教育交流是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韩建交15年来,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的交流协议,中国出现了"韩流"现象,韩国也掀起了强劲的"汉风",中国的韩国问题研究和韩国语教育发展迅速,韩国的汉学研究和中文教育持续升温,来华韩国留学生和赴韩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稳居所在国外国留学生之首。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经贸合作的稳步增长以及两国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韩两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二者却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居民受教育水平、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和人均教育经费远低于韩国;与韩国"金字塔"式的教育投资相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韩国,高等教育投资比重却高于韩国;中韩两国女性教育水平均呈提高趋势,两国的性别教育均不平衡,韩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中国;韩国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居民卫生费用支出也都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但两国差距在缩小。消除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后,两国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上的差距有所缩小,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水平与韩国更接近。  相似文献   

11.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媒体对对方的报道渐趋增多。在韩国,《东亚日报》等各大报纸几乎每天都至少有一条关于中国的新闻,在中国,《人民日报》等报纸对韩国的新闻报道也呈大幅上升趋势。然而两国新闻报道的重点却有所差距,即韩国是政经新闻,中国是文化体育新闻。目前,两国媒体报道虽在整体上趋于客观公正,但因各自观念立场及国家利益的不同会出现态度上的差异并存在一些争议。因此,加强合作与交流是消除两国媒体片面报道的最好方法,而近几年两国媒体界的不断往来为进一步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由于南海的领土争端,在双边关系上呈现紧张和对抗的局面。中菲关系紧张的时期,正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阶段,菲律宾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与反应,就成为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本文在简要回顾2010-2016年中菲政治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菲两国媒体在"一带一路"和领土争端上报道立场的异同,呈现菲律宾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直接反应;通过分析中菲两国在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等"一带一路"具体领域的合作情况,呈现菲律宾社会在开展具体合作方面的态度。笔者认为,菲律宾社会对于"一带一路"的总体了解相对较少,但是对于倡议的具体态度,如亚投行,关注度较高;虽然中菲的政治关系比较紧张,但是在具体的合作领域,双方都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自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深化。2015年6月1日签署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中韩FTA)不仅包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也包含诸多21世纪新议题,作为中国签署的、也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中韩FTA不仅对中韩双边经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对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亚太经贸格局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需要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积极融入全球经贸体系、有序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以充分发挥中韩FTA的激励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中国—东盟智库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基本思路是:中国—东盟智库必须把握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特征,理解东盟各国的不同诉求,帮助东盟各国政府和民众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消除疑虑,主动参与;帮助中国政府和企业了解东盟国家的国情,推介"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总结经验,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文在寅政府的东南亚外交,是在韩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迅猛发展、周边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凸显、朝鲜半岛局势转圜后陷于停滞、韩日两国纷争不断加剧等国际背景下展开的。为了提升韩国-东盟合作关系水平、规避特定依赖风险以及促进半岛局势缓和,文在寅政府采取了强化首脑外交、对接发展战略、参与多边机制、拓展安保合作的政策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韩国与东盟各国间的关系水平,特别是扩大了双方的经贸合作与人员往来,但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有限。对文在寅政府而言,如何推动"新南方政策"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美国"印太战略"进行对接,即如何保持中韩战略伙伴关系与韩美同盟的平衡,将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也不是正式参与国,但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关注。自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及《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持续、全方位的报道与分析,对塑造、影响美国公众舆情乃至政府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三大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尽管其中也谈到了中美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合作的可能性,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仍以负面为主,特别是对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可行性以及倡议潜在影响,都充满质疑与担忧。鉴于美国主流媒体在舆论塑造乃至政策议程设置上的巨大影响力,其报道偏见与取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韩国李明博新政以来,在政治外交领域有修正卢武铉时期"亲朝亲中疏美"政策,强化美韩同盟,重新亲近美国的迹象。这种现象决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远源近因。主要是由韩国的"美国情结"、"国内政治的溢出效应"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困惑"等国内外原因造成的。但伴随着全方位中韩关系的飞速发展,韩国外交领域相对的"混乱期"的渡过,李明博政府会根据韩国的国情和民意,制定出符合中韩两国利益的对中政策。韩国接近美国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不会冷却或疏远中国,中韩友好合作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与现实需要,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共同呵护。  相似文献   

18.
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 ,中韩两国进入了直接贸易阶段。此后 ,两国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 ,远远超过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十多年来 ,中韩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 ,但两国的国际分工关系仍具有明显的垂直型分工特点。中韩贸易关系中 ,也存在着贸易不平衡、韩国对中国产品歧视性限制较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5月14日,苏格院长受邀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当天下午,论坛举行了六场高级别平行主题会议,苏格院长参加由中宣部主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办的"智库交流"平行主题会议,并以《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题发言。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区是周边,"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领域要吸引发达国家参与。日本是中国重要邻国,且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经营时间长、积淀深,因此争取其参与开发"一带一路"市场的意义重大。面对"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超过预期、孤立中国的政策收效甚微和本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日本对参与"一带一路"的认知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否定与质疑到模棱两可,再到考虑参与,再到寻求有限合作和试图对"一带一路"走向、规则制定等增加影响,日本政界也多次释放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信号,中日关系亦重现改善趋势。本文分析了日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中日具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合作理念、经济基础和民意基础。未来中日关系的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如何转变认知以减少误解和误判,增进沟通和理解,找到两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等方式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将对中日关系、地区和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