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与政治保障。新时代的变革,带来多民族政治认同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公民身份是政治身份和法律人格的统一体,是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公民身份生成多民族国家认同的主体意识,融合现代公民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培育多民族国家趋同的政治心理,塑造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成为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核心目标,也构成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生存时代为自我身份认同提供了三种历史语境,即自我身份认同关系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评价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实践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形成了独特的"游戏规则",信息构成了自我出场的路径、对话交流的平台以及身份认同的机制。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自我身份认同的生成逻辑体现出了在场与缺场、业缘与网缘、现实与虚拟"二元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4.
认同与分裂:自我身份的实践——解读《秀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拉的成长史是一个不断与他人认同和分裂的过程,其间经历了母辈认同、女孩认同、自我认同和精神认同。她的身份呈现出与他人关联的相对性、不断认同、分裂的流动性和缺乏中心支点导致的易变性的特征。托妮·莫里森的黑人女性成长小说解构了西方经典文学中统一主体的神话,弥补了白人男性成长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稳定的自我认同有助于维持身份叙事的连贯性,具有索引功能的身份指称是身份认同范畴化的重要手段。以吉登斯现代性与身份认同理论为视角,对近年来青年人高频使用的自我指称进行互文性观照,有助于观察现代性工具体系运作下青年自我认同及叙事的断裂与重构。研究发现,当现代性各类风险阻断青年人自我叙事的内在连贯性,已有的自我指称无法继续承担“使生平叙事前后一致”的索引功能并引发认同焦虑时,青年人基于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反身性思考,通过各类身份指称再生产的话语实践,修正自我行动与个人成长叙事,重新规划内在发展轨迹,进而重建其自我认同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6.
王亮 《前沿》2010,(8):7-9
城市化的发展,催生出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失地农民群体。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关键。我国当前的制度设置,是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个体对宗教身份的认同集中表现为积极参加宗教团契,赞同与共享宗教教义和某种价值观念,接纳成员资格,培养团体归属感与责任感,从而在情感上、心理上或行为上跟宗教团体其他成员相一致。针对大学生信教现象,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剖析他们确立宗教信仰的过程,并由此阐释有效开展教育与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公民身份历史发展的梳理,进而对自由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共和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社群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认同问题是民族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指认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对民族国家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维护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农村妇女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文章认为,农村妇女移民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农村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生存点,筹划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从村民对有关政治身份一些重要概念、常用名词、常见说法的认识和评价,考查了他们的政治身份和角色意识;从他们对自己与政府及其官员的现实关系、应有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考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从他们理想中的公民身份考查了他们对自己的政治期望,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北村民的政治身份认同处于由臣民向公民转化的阶段,他们对公民身份有积极的评价和较强的认同,但有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相应的政治道德素质也不够健全。  相似文献   

11.
端公作为土家族地区民间巫师的代表,除了具有"事鬼神者"这样惯常的认同外,其身份的建构、消解、转换更是有着特殊的时空特性。文章以端公所处的时代环境、端公学艺传艺的模式以及端公与社区村落的互动为考察路径,通过微观社区的田野调查,在共时的层面上对所选择的民间信仰个案进行分析,力图弄清端公信仰发生的时空环境和端公身份建构的过程,为端公所处的社区角色和族群身份做出恰当的定位,并关注其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变迁,以达到对端公身份全面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赖声川在有关台湾外省人形象的剧作中,呈现了外省人第二代在身份认同上的心路历程。这些外省人形象,折射出他们从最初承继父辈的大中华观念,至意识到这种观念的现实障碍,再从两代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出发,重新思考、调整对自身处境的认知,理性地容纳对台湾的在地情怀和对大陆的民族血缘、中华文化的精神传承。对此客观、准确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对台湾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之理解,为理解和把握两岸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由于挪威政府强行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许多萨米人被迫放弃了保持自己文化的愿望,已被融入到主流社会中。而如今,萨米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时,多数萨米人却已不看重承认自己的萨米人身份了。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郭杰  葛孝亿 《传承》2009,(20):124-125
教师拥有多重的身份,制度变迁与自我构建是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两条基本路径。从身份认同研究取得的共识出发,审视当前教师"身份认同"中存在的冲突现象,以期实现教师"身份"的重置与"身份认同"的获得。  相似文献   

15.
教师拥有多重的身份.制度变迁与自我构建是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两条基本路径.从身份认同研究取得的共识出发,审视当前教师"身份认同"中存在的冲突现象,以期实现教师"身份"的重置与"身份认同"的获得.  相似文献   

16.
分析青少年群体身份认知、群体社会认知与组织认同意识的相互关系发现,青少年组织认同还处于萌芽阶段。培育青少年组织认同意识,可通过构建群体身份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身份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社会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的同伴教育体系,以打牢组织认同意识培养的潜在基础;建立活动化教育策略体系,以丰富青少年组织认同过程体验。  相似文献   

17.
王亮 《理论月刊》2010,(2):54-56
“自我认同”作为一个现代性的话题,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体的自我认同,既是个体反思性投射和建构的结果,也是社会结构性建构影响的结果。是社会的结构性建构和个体的反思性建构互动的过程和产物。  相似文献   

18.
王静 《理论月刊》2012,(5):153-155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交通方式的转变,城市移民打破空间的限制加入到与本地人的资源竞争中,并成为土著眼中的他者。一方面土著通过强化外来移民的异质性和他者性,用异质界限或者边缘来区分彼此;另一方面,城市移民遇到困难和遭到排斥的时候,其潜在的外乡他者意识不断强化,土著与移民从而表现出了一种区隔和竞争的关系。作为土著眼中的他者,城市移民的异质性只能在公共空间中创造新的族群空间,即共同精神才能消解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9.
《如意高地》是马丽华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在藏二十多年所思所感的总结。马丽华借一本小说,传达了对藏汉民族关系融合的美好愿望,书写了作为异族者对藏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自我身份定位的焦虑感,彰显了她的西藏情怀和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