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去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是我国首次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也明确了建设网络强国的奋斗目标。随着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  相似文献   

2.
<正>面对网络战的严峻挑战,亟需一套基于"大数据+威胁情报+安全知识+安全专家"的全新战法,构建一个覆盖我国整个网络国土的智能网络防御系统,即国家网络安全大脑。  相似文献   

3.
<正>鲁政办字[2017]196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将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入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框架下,设立省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专项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专项小组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的部署要求,审议全省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的规划及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指导全省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4.
在大数据日益被运用到办案过程中的当下,传统侦查模式逐渐向大数据驱动侦查模式转变。大数据驱动侦查模式包括一体性侦查、全景式侦查、预测型侦查、数据算法侦查等四个基本构成;大数据驱动侦查模式的构建在侦查理念、侦查技术、侦查技战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驱动侦查模式运行所面临人才缺乏、数据不真实、数据不对称、数据安全与过度依赖数据等实践困境;应从完善"大数据"建设,畅通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专门信息侦查部门;完善综合信息作战平台,强化协同作战;拓展网络信息数据采集渠道,切实维护数据安全;树立数据挖掘理念,进行犯罪预防和控制等方面运行大数据驱动侦查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宿迁市公安局用大数据思维推进"智慧警务"建设,探寻出一条"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运用"的"智慧警务"新路径,实现了现代科技与警务机制的深度融合,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多方数据资源"百川汇合"。数据整合是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点。从2016年开始,宿迁启动大数据警务改革,加强大数据警务实战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汇总标准,整体推进数据采集应用。建立完善数据库,社会治理的海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首次提出了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建设网络强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立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等重要论断,强调"一体两翼"、四大目标、五大支撑、五大能力,为新时期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7.
刘冲  陈新林 《群众》2022,(7):69-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频繁出现。尤其是在高校,人、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日益密切,给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7,(19)
<正>在本年度"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榜单上,食品安全继续"领跑",位列第一;其次是社会治安;首次增加的选项——网络安全受到高度关注,排名第三。网络空间是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后的第五活动空间,也被称为"第五疆域",要保障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的实施只是一个起点,网络安全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加码。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简称"IDC")既是互联网数据和应用的主要部署区域,也是网络安全事件的高发地。随着云计算、微服务、内容分发、数据推送、VPN等技术在IDC的部署和应用,IDC的网络安全管理难度加大。本文在IDC网络安全管控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珠海公安研发"智慧IDC安全管理系统"的实践经验,对推进IDC安全管控的防范路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信息时代与网络社会精彩纷呈的同时,也昭示着一个客观事实: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刻不容缓!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安全带来新的挑战。网络空间安全内涵博大,形象喻之,冰山之上,显见的有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业务安全;冰山之下,网络空间形成的社会结构矛盾与冲突更为复杂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了"1+3+N"数据法律体系框架,我国个人数据保护制度已初具雏形.其中,"1"即一部基本法,《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个人信息保护被《民法典》归为人格权,即人权的一部分;"3"即三部单行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颁布,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N"即若干配套法规制度,各地区、各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数据保护和使用规则.建议在现有个人数据保护法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数据的立法规范,并从监管理念、组织保障、政策扶持等层面完善数字经济发展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17,(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比如,在"坚持新发展理念"中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提出,要善于应  相似文献   

13.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海量数据的涌现为公安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云计算的大规模、分布式和高效性等特点使其成为面对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利用云计算的独特优势,结合已有公安系统数据设计并开发了警务云平台,实现整合公安内外资源、完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机制、完善网上执法办案和信息中心、增强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等目标。  相似文献   

14.
基层治理数字化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强力推手",但由于基层治理思想观念亟需革新提升、大数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如何"向大数据要效率"成为基层治理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影响了数字化基层治理的水平和效率。实现数字化基层治理目标,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大数据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并借助大数据建设和完善智慧社区,培养基层大数据专业人才,"智造"数字化的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15.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利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开展大数据教育评价,而大数据道德规范与法治精神则是保障大数据教育评价有效实施的"柔性约束"和"刚性制约".针对大数据思维、技术特点,亟需谨慎对待和规避大数据教育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隐私保护、数据质量及伦理困境等问题.这需要从确立大数据教育评价基本原则,建立完善的隐私保护机制,强化社会多元主体外在约束,发挥道德和法律的规制功能等方面切实保障大数据教育评价的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16.
<正>保密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当下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重要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完善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铁路企业应当发挥党管保密的组织优势,构建起以法律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长效机制,确保保密工作万无一失。一、大数据时代铁路企业保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一)当下我国民众的数据保护意识相对薄弱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将网络强国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级党校都在积极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大力探索"智慧党校"建设新经验与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的运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在辅以强大推动力的同时,也对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一些挑战。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精准运用"大数据"理念、发挥技术优势,并从"三个结合"着手,创新舆情管理的工作形式、搭建开放互通的大数据平台、完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助推网络舆情治理规范化、科学化,让舆情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大数据"杀熟"行为防不胜防,亟待法律法规的及时有效规范。为此,应推动顶层设计构建法律屏障,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保障公民隐私权益,构筑法律框架内的监管屏障,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大数据"杀熟"事件频发。  相似文献   

20.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加快我国网络安全立法是大势所趋。由于我国网络安全立法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着缺乏系统完善的法律,立法位阶较低以及立法滞后、内容陈旧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应制定一部《网络安全法》,对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作出全面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专门法律,修改完善现行法律关于网络安全的规定,注重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配套,形成一个以《网络安全法》为基础的网络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