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世鸿 《外交评论》2009,26(6):112-123
冷战后,日本推出了东亚合作战略,希望在东亚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一环,日本出台了GMS政策并积极参与GMS经济合作,并且已成为次区域最大的援助国和投资国。日本的参与对GMS五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GMS五国的外交政策的选择也产生了影响,也对中国与GMS五国的合作形成挑战。中日两国在次区域的竞争态势难以避免,但也有合作的可能性。中日两国应加强对话、协调与合作,真正实现中日与GMS五国三方的“共赢”。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互毗邻,两国也有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目前,中日关系也是两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向西方学习,这其中也反应了日本"中国观"的转变。欧化时期的历史是日本重新定义自身、定义同亚洲的关系以及同欧洲关系的时期,这期间日本对中国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规律表现为当中日之间的位阶处于中国强而日本弱的时候,日本仰视中国,并努力向中国看齐;当中日之间的位阶是日本渐渐强大中国衰微时,日本又转变自己学习的对象,这种变化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态度,也表现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本文从历史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较为清楚地整理和分析日本中国观转变的两个过程,从日本的国民性、地理因素方面分析日本这种中国观转变的原因,以期对中日外交关系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外交是日本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强项,政府开发援助(ODA)是日本外交传递价值观和实施外交政策的载体与积极手段,是其外交战略的重要支柱.随着国际环境与国内条件的变化,日本外交目标与战略视野逐步超出亚洲地区而扩至全球,日本ODA的核心理念也发生转变,战略援助成分增加,作为综合安保的手段,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直接挂钩.日本对非援助外交经历了从重亚轻非到经援铺路、政经并举挺进非洲的演变过程,具有保持与国际援助潮流同步、牵制中国对非外交、保障能源资源供给战略安全、谋求实现“入常”政治大国梦等方面的政策意义,是考察日本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由"漂流事件"引起的中日两国交往史是清代(1644-1871年)中日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漂流民的中国漂到事件既影响了清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也再现了清代中日两国的友好历史,而日本漂流民与漂着地的中国人民在交流中产生的碰撞也为我们深入考察当时日本庶民的中国观提供了契机.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日本漂流民所引发的中日交往拉开了清代中日关系史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事实的错误是日本刑法理论中关于“错误论”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虽然中日两国的法律制度相差较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日本刑法解释者是怎样平衡司法与立法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事实错误的三种学说,即具体的符合说、法定符合说和抽象符合说,并对日本的事实错误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评析。  相似文献   

6.
日本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伴随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日本对外战略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05年以来小泉内阁加紧推行“右倾化大国路线”,造成日本同中国等亚洲邻国关系更趋恶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还需两国付出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中俄两国在各领域展开密切合作,促进了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政治信任、积极促进经济合作、大力开展文化交流,以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了解两国交往的历史,有助于正确处理两国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都是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深刻的国家,目前两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也都还保留着传统的道德价值理念.虽然在二战以后日本传统文化价值受到美国的强烈冲击,但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却保留了十分浓厚的传统伦理道德.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青少年传统道德教育,我们可以摒弃日本青少年传统道德教育负面因素,吸收借鉴日本青少年传统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与方法,从而提高中国青少年传统道德教育水平,全面加强和提升中国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日本两国政治制度不同,两国的检察制度也是特性大于共性.中国检察权体现为法律监督权和司法权,日本检察权体现为一种行政权和司法权.政治制度的不同,使得两国监察权的运行机制也截然不同:中国的法律监督职能体现为监察职能、公诉职能、诉讼监督职能;日本的检察权体现为侦查权和公诉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冷战后日本联合国外交中的ODA外交。  相似文献   

11.
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尽管中国和加拿大在一些领域存在着差异,但两国在经贸等领域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两国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中加两国可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对外环境合作中,德国以其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成为中国开展对外环境合作中最为重要的伙伴国之一。中德两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环境保护合作,双方都受益颇丰,并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形成了合作的默契。随着中德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中国必然会着重加强在建立与完善在环境领域合作的体制,为企业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德国环保企业到中国来开展环境合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东亚成为了世界政治中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日本与其邻国之间的领土问题是导致东亚区域不稳定的核心因素,愈演愈烈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使两国处在军事冲突的边缘。当日本与邻国发生领土争端时,日本民众是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支持政府发动军事冲突?为此,作者在日本进行了以民众为对象的调查实验。对调查实验结果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如果目标国是美国的盟国、日本对目标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那么日本民众倾向于反对政府向该国发动军事冲突,而目标国在二战期间是否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这一因素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日本的年轻民众表现出了更强的和平倾向。这些结论为中国的对日外交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对于中日钓鱼岛问题等领土争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中国外交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重新思考和构建中国的国际安全战略。在经贸领域,可以继续加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以增加日本的退出成本,并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以增加日本国内的舆论压力。此外,有必要开展针对日本年轻一代的公共外交,由此促进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加之受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掣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世界毒品贩运重要目的地之选,均深受毒品危害。为应对毒品全球化问题,遏制两国互涉毒品犯罪发展态势,中澳两国积极致力于寻求双边合作,共同治理跨国毒品犯罪问题且已初见成效。本文立足于《中国与澳大利亚刑事司法协助条约》框架,从两国的禁毒刑事执法合作实务角度,观察两国禁毒合作现状,分析影响中澳禁毒刑事执法合作的主要利弊因素,提出进一步加强中澳两国禁毒刑事执法合作的建议,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毅 《外交评论》2005,(1):56-60
亚洲区域合作是亚洲国家应对全球化大潮的必然要求。虽然亚洲区域合作起步比较晚,但是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11月在老挝举行10+3领导人会议同意建立东亚共同体,决定在2005年年底召开首届东亚峰会,这意味着东亚合作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势必对东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东亚共同体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首先需要东盟切实发挥先导作用,同时中国和日本是本地区的大国,中日两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也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17.
马六甲海峡使用国合作义务问题的形成背景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迎春 《外交评论》2006,2(1):88-95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43条规定了国际海峡的使用国和沿岸国的合作义务,但是未就合作的性质、方式、途径、使用国的概念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马六甲海峡沿岸三国以及日本的积极推动下,马六甲海峡使用国合作义务问题最近因获得中国的积极回应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具体到合作的方式、途径、范围等问题时,相关国家各自又有不同的打算。9.11事件以后,海上安全问题成为马六甲海峡使用国合作义务问题中的新要素。中国作为海洋地理相对不利的国家应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我国在马六甲海峡的航行利益,积极参与新规则的制定,以促成对我有利的马六甲海峡合作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美国达成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为两国发展双边关系指明了方向。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管控分歧是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双方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和多领域的沟通交流机制,增进两国共同利益和管控两国利益分歧并举,处理好中美两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互动和博弈等,迎接现实挑战,共同推动21世纪的中美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东亚共同体":地区与国家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外交评论》2005,83(4):19-29
探讨“东亚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缘起,比较地区和不同国家对于东亚共同体的不同理解与不同方案,集中分析影响东亚共同体未来发展的种种制约因素。当前有关“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主要存在两个模式,一个是EAVG/EASG模式,另一个是日本版的“东盟 1”模式。两个模式具有共同的特点:均未对“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加以深究,都注重务实的行动方案;都希望通过发展东亚地区合作机制,加强经济互利合作,逐步启动政治与安全对话,打破所谓的“安全困境”。但是,EAVG/EASG模式更多强调10 3范围内的共同行动,而日本版“东亚共同体”则强调建立共同体过程中日本—东盟关系的优先性,以及未来逐步包括澳、新、印等国的宏大计划。东亚地区合作还必须解决美国因素等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2001年度<防卫白皮书>中有关中国军事力量的描述与评论表明,现今的日本已将中国看作事实上的防卫对象和对其构成"潜在"威胁的国家,中国在日本安全战略中地位上升.日本政府的这一动向,表明了日本对现今国际局势、东亚地区安全,特别是对中、日、俄等国国家力量消长变化的认识和因此进行的政策调整,突出反映了日本对华政策中的防范和制约内容,这对未来的中日关系将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