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脂民膏;宽一文,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份,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是清朝礼部尚书张伯行的“拒贿檄文”。  相似文献   

2.
“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华民族爱国之士的千古绝唱。 二十年前,湘地公开出版了一部“文革”时期“上书”集,用的书名,就是这句广为流传的名句。是书,刊录了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九位公民上书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的二十一封信。  相似文献   

3.
治理公车私用要抽薪止沸王尔龄“公车上书”是上世纪的事情。百年悠悠,而今却有了“公车上坟”、“公车上香”、“公车上学”……名目如此变换,大概是当年“公车上书”发起者康有为始料不及的吧。所谓“公车”,就是公家之车。汉代以官车送贤良方正赴京师,后世遂以“公...  相似文献   

4.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唐太宗,请求清除朝中奸臣,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宗非常重视,亲自接见上书人,向他问道:“我所使用的大臣都是经过反复考查的忠贤之士,你知道谁是奸臣?”  相似文献   

5.
《现代领导》2010,(2):21-2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要求,全党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再一次对会议长、文件长、讲话长的机关工作痼疾,发出战斗檄文。  相似文献   

6.
“公益上书”之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何改进此类“公益上书”,使之更具实际性效果且避免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却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近年来,各种为了公共利益的上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总的看,这是政治开明的结果,因为在不开明的时代,这样的上书是不被允许至少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这也是公民维权走向理性的标志,因为相比起暴力和其它激烈行为而言,这种合法的方式在推进社会改良方面具有更平和、更经济的优势。但如何改进此类“公益上书”,使之更具实际性效果且避免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却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仲秋融 《求索》2011,(11):182-184
南朝齐梁新体产生前夕,刘宋著名文学家谢庄的诗文创作于音律运用等方面已有元嘉体向永明体过渡的痕迹,其形文的“典之繁,对之密”,声文的“别宫商,识清浊”及情文的“唱颂风习,清雅可怀”等特色明显。作为元嘉干将、永明先驱及谢氏后起之秀,谢庄的诗文创作已渐开南朝初年文坛声色气象,尤其“声文”一环,启永明创作之先,意义颇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欧阳林夕 《创造》2006,(11):I0001-I0008
在昆明金实小区茶叶市场,中古茶堂的门脸上风上水。其古色淳朴的门额上隐有一匾,上书“品味人生”,墨迹笔触厚重扎实,亦不失醇柔之感,观之必觉茶堂的文化茗香。当然,要看见这笔字迹,需要走进茶堂,悠悠然品得简崇军奉上的老茶,细细听得其人之茶缘。  相似文献   

9.
出生于广东新会农家的梁启超(1873-1929),十岁应童子试即获神童之名,17岁中举,23岁与老师康有为耸掀公车上书,1898年的百日维新更使他名满天下。不过,据学者统计,他一生政治形象前后凡“十变”,重大政治转变计三次。这在一向尊崇“从一而终”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公务员。行政行为应诚实守信,也就是说公务员应该诚实守信。 诚信。就是诚实而有信用,就是诚善于心、言行一致。“人无言不立,政无信不威”。诚信是“立人之道” 和“立政之本”。唐朝有名的宰相魏征上书皇帝李世民时就公开进谏“不信之言,不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并强调执政必须此信。诚信作为中国的优良传统。它从“天人相通”和“赞天地之化育”的角度审视生命。激友人们用“至诚” 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我国的《民法通则》里有诚信原则,老百姓实…  相似文献   

11.
运东 《福建通讯》2001,(10):45-45
在今山东桓台县境的马踏海边,有一座“无欲亭”,匾上书有“无欲则刚”四个大字?它是后人特意为战国时义士鲁仲连而修建的:鲁仲连,战国时齐人。他多才善辩,常为人排忧解难而不受酬报,享有“千里驹”的美誉?在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以后,赵军有40万人被秦将白起坑杀,元气大伤。不久,秦军包围赵围都城邯郸,危在旦夕。  相似文献   

12.
汉代吏民上书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以公车设立为标志的吏民上书制度确立于高祖时期。此后至东汉末年,吏民上书制度不断补充完备,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广开言路,营造上书的宽松环境和社会风气;二、公车上书与其它途径上达多轨并行;三、“言可采取者”即予拜官封爵;四、为防壅蔽,废副封制增设封事制;五,严惩“妖言”、“欺谩”,规范上书者的行为。两汉时期,集收集信息、议政、选官、监察、司法救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吏民上书制度,虽然在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封建统治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0月27日一大早,鹤壁市山城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大院里便响起一阵鞭炮声,山城区鹿楼乡马庄村第二村民小组的马二平、马光有等七八位村民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依法监督,执法为民”八个字,以表示对区人大及时、妥善解决一起执行案件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4.
曾经读过一篇德国大哲费希特的匿名檄文,题为《向欧洲各国君主索回他们迄今压制的思想自由》,当时就感到这册写于“古老黑暗时代的最后一年”的小书若以真名问世,费希特定会被冠以“精神污染”之罪,落个“烈士殉名”的下场。看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导刊》2013,(8):49-49
武帝时,公主贵人多逾礼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朕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日:“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经数千载,尚难言也。臣不敢陈,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衣绲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绩厕。宫人簪璋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锺,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  相似文献   

16.
《山东人大工作》2009,(1):55-56
他曾五次以民情报告上书温家宝总理,总理五次作出批示。近日他向记者透露:“我准备就全国伤残民工维权难问题第六次向总理上书!”  相似文献   

17.
吴志菲 《春秋》2012,(6):16-19
“义师所指,戮在一人,元恶既除,勿有所问。”“昆仑山下,谁非黄帝子孙?逐鹿中原,合洗蚩尤兵甲!”这是1915年讨袁护国战争中为天下传诵的《讨袁檄文》中的名句。这篇檄文文辞犀利、气势宏大,主撰者是曾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的李曰垓。  相似文献   

18.
自知之明     
清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竟然悬挂的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桃花源记》是寓意之文,又是纪实之文。现多认为《桃花源记》系寓意之文,且认为陶文是虚构之故事,其桃花源亦误认是湖南武陵。考当时社会与史籍,实不尽然。近代史家陈寅恪先生据史祥加求证,“纪实立说”,指出《桃花源记》之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  相似文献   

20.
“文不逮意”新解郭光华一问题的提出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似乎道出了许多作家心中之块垒,附和者不少。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云:“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刘禹锡在《视刀环歌》中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苏东坡也常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