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人中最具欧化特征的诗人。大量使用长句子是穆旦诗歌语言欧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长句子的使用改变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功能,提高了表现力,扩大了信息容量,提高了细节描绘能力;革新了诗歌句子间的关系,在诗句间建立起严密的逻辑关系。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与现代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现代情思的特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诗歌语言变异看诗歌的诗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艺术中的皇冠,一切纯文学都蕴涵诗的特质。为了更强烈地表达主体的感受,诗人常常通过诗性思维,对常规语言变异,诗歌语言的变异给诗歌蒙上一层陌生、新奇、迷离而又特别的美学面纱。本文分析了诗歌语言变异的美学功用,以及变异的两种情况:句法的变异和词汇的变异,并将这两种变异归结为诗人对传统思维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追求文字精粹、允许语言超常、强调词语新颖、重视声音和谐等是中华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探讨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对于深入欣赏古典诗歌作品、创作新的诗歌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与普及,诗歌有了新的媒介和载体,网络诗歌随之出现。受社会环境、创作主体、网络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诗歌的语言在继承传统诗歌语言特征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可归纳为口语性、叙事性和反讽性,每种特征都有其显著的表现形态、成因以及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未来主义诗人“无意义语”诗歌的提倡,俄国形式主义者区分了诗歌语言和实用语言.在他们看来,诗歌语言是一种自足的语言形式,而不指向外在于诗歌的事物或观念.以穆卡洛夫斯基为代表的布拉格结构主义者进一步认为诗歌语言的组成成分构造了一个“语义结构”,是语义结构而非外在于它的事物构成了诗歌.以此观照中国古典诗学,可以发现古典中国诗学立足的是语言工具论,而不是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外国一位评论家说得好:“风格即人。”此语和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不谋而合。行贿者行贿语言丰富多彩,受贿者索贿语言也别有风格,即不同的受贿者有着不同的语言特色。受贿者的语言特色一般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直爽型,二是含蓄型,三是直爽加含蓄。  相似文献   

7.
“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也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给古今中外的诗人留下了多少感叹,以季节词为意象的诗歌比比皆是。因各地四季的自然特征有一致性,汉英诗歌“四季”意象的寓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受不同气候、地理、文化、审美情趣的影响,“四季”意象的含义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汉英各自民族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风雅精神的主流性,而“鬼才”李贺的诗歌却表现出与主流诗歌精神不同的边缘性。“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边缘性、诗歌手法的边缘性和诗歌思想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诗歌,和他的杂文、小说一样,闪烁着耀眼的战斗光芒。它“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一句话,鲁迅的诗歌是战斗的武器。读着鲁迅的诗歌,感到一股股战斗的硝烟扑面而来。那昂扬的斗志,深沉的情感,那激愤的语言,锐利的目光,都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唐的诗歌殿堂里,李贺和杜牧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李贺诗歌因其语言"奇峭"、"瑰诡",而被人称为"鬼才"。李贺诗歌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擅长用奇伟的想象营造浪漫的诗歌情境,且追求"务去陈言",注意语言的创新,因此,从立意到遣词造句都羞于雷同,笔者主要从其诗歌的拟人、夸张、婉转这种修辞手段入手,从语言角度来谈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语言方式不是叙述和解说,而是呈现。生命和语言的一体化,使诗的语言具有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的特性。诗歌语言是合乎生命自然的、化合态的、旋律化的、富有新鲜时代感的语言,是以规则的体式来规范生命的诗性体悟。语言的选择和生命的律动是诗歌由生命向语言转化或同构呈现的两个方面。新诗从情绪表现到语感呈现,既有许多成功的尝试,也存在“非诗化”倾向。只有通过对诗歌文本中语言的体悟与研判,才能达到诗与非诗的最终界定。  相似文献   

12.
陈博 《传承》2009,(14):134-135
兰色姆认为诗歌不确定意义是决定诗歌的本体因素。西方诗人通过改变诗歌语言逻辑来创造诗歌的不确定意义。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的不确定意义并非因改变语言逻辑造成的,而是由于修辞使用与阅读环境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彭萍 《前沿》2007,(4):218-222
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还用诗是否言志作为评价诗人和诗作的重要标准。“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奠基石。对“志”的不同理解构成我国不同历史时代的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言志”说、“缘情”说和“情志统一”说就构成为我国诗歌的几种基本倾向。毛泽东对“志”的理解是宽泛的。“诗言志”使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丰厚的内容,正如诗人本人的胸怀一样——精深博大,天地万物之精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工具性的无限膨胀是语言性质和本源的异化。语言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文化性及其特点决定了语言教育的根本功能是有效地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语言的发展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转变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语言教育更需要关注“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兰色姆认为诗歌不确定意义是决定诗歌的本体因素.西方诗人通过改变诗歌语言逻辑来创造诗歌的不确定意义.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的不确定意义并非因改变语言逻辑造成的,而是由于修辞使用与阅读环境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歌在八十多年的流程里,几经波折,形容百般,诗歌流派和群落明明灭灭,新、旧两体明分暗渡,构成20世纪中同诗歌灿烂的星空。自由体新诗在新文化运动中、30年代、80年代掀起三个高潮后回落,中国诗歌数度陷入迷惘和困境。当代诗歌繁而不荣,昌而未盛,意象芜杂、零乱,题材雷同,主观意绪排挤诗质,语言粗陋且平庸,诗歌产品“私有化”现象严重……中国诗歌以何种姿态推启新世纪的门扉?笔者认为,中国诗歌必须调整目前的“自流”状态,注重纵向汲取和传承,不废横向移植,吸纳姊妹艺术的优质,潜入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灵魂的内层,追求诗歌本来命义,重建现代汉诗的语境。  相似文献   

17.
甘玲 《求索》2010,(6):181-183
中国古诗学有别于西方之学,它从作品的创作立意到文本语言组织、从美的构筑方法到美之价值判断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特质和语言技巧,都是诗人以细腻的诗心在生命的感受中提炼发掘出来的。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内向维度的探索和追求,诗人常以不同的语言技巧展现出来,并刺探入他人内心的本真中。本文以中国古典诗歌目治法为研究对象,目治法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结构方法,它反映了一种中国古典的心灵主体论,与西方的现象学的精神遥相呼应,着力于人类内在世界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先锋性”是对现代艺术探索与实验的性质与状态概括性描述。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写作肇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历经“今天派”、“第三代”、“个人化写作”,于今蔚为大观。80 - 90年代当代中国陆先锋诗歌写作,主要有如下七种形态:(一)肉身式先锋写作。肉身式写作,也即“躯体写作”,其命名肇始于西方女性/女权主义者在2 0世纪初的呐喊,旨在打破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学秩序。当代中国先锋诗歌中,肉身化写作启动于舒婷,中经翟永明、伊蕾、唐亚平等人兴起的“女性诗歌”写作运动,直到当下嬗变为“下半身写作”。如果说,舒婷一代对…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古代诗歌和诗论,是有共同规律的,但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它们的诗歌及其理论就必然呈现出特殊风貌。《论傣族诗歌》启迪了我们:可以用傣族的古代诗歌、诗论同汉族的古代诗歌、诗论作一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各民族诗歌和诗论共同规律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傣族和汉族古代诗歌和诗论特殊风貌的把握。一诗歌起源于劳动,是劳动呼声与语言的结合。《论傣族诗歌》生动地描述了生活在森林中的傣族“古代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产生最早的歌的情景。傣族“古代人”在呻吟、哀鸣、哭泣、欢笑、呼叫的劳动悲  相似文献   

20.
发掘整理哈尼族民间诗歌,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研究,正确阐明各类诗歌的特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近几年来,一些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刊发了一些文章,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语言的限制,有些民歌经过多层次的辗转翻译,往往变了形。又由于有些研究者以旁人不确切、不可靠的介绍材料为依据,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哈尼族民间诗歌的历史原貌。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积累,现将流传于滇南红河一带哈尼族中的传统民间诗歌试作如下分类,以期抛砖引玉,求及指教。一、哈巴卡“哈巴卡”,有的地方称作“哈巴热”。“哈巴”即哈尼古规或哈尼路子(历史)之意,“卡”或“热”为吟唱,也有顺序清点、梳理、延伸路子的函意,全意为“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