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连晓坚 《法制与社会》2010,(18):116-116
侵权责任入不入债权法、债权立法设不设总则编以至债权立法应该采取怎样的体系构造,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民法典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债权法的立法体系更为人所关注,本文试个个击破,为债权法的立法寻找一个在逻辑上、实用上、审美上和谐统一的体系构造。  相似文献   

2.
施鸿鹏 《法学家》2022,(1):43-55
侵权法中的权利并不以社会典型公开性为必要,权利属性的界定取决于归属效能与排他功能。以此为判断标准,债权基于其不同的面向,在侵权法中具有双重属性:债权的归属具有权利的属性,其利益内容主要表现为处分及受领;债权的实现利益不属于债权的归属效能,也不具有排他功能,具有利益的属性。后者进一步体现为实现给付利益相关之债务人意志、责任财产、给付客体及债务人人身。无论是作为权利还是利益的债权,不当得利制度、契约制度等法律部门固然能够对第三人侵害债权提供部分救济,但是从法理上及交易需求角度看均不排斥侵权法的救济;而且基于侵权法的救济与制裁功能,债权的侵权法保护有其必要性。从债权的侵权法保护的构成要件角度看,侵害债权归属即可征引违法性,其主观过错并不限于故意;对于债权给付利益的侵害,因债权并不拘束第三人,因此其违法性应以行为不法为判断基准,经由制定法对行为之特别禁令或违反公序良俗完成违法性之判断,而主观要件原则上仍然需要存在致损之故意。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法典中债法总则的存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九编制的民法典草案里 ,没有作为编名的债权或债法总则。至此 ,债法总则的存废已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之争 ,而是上升到立法实践上了。就债法总则的历史起源、债法总则的内容及效用、合同总则与债法总则的关系而言 ,我国民法典不宜设立债法总则 ,应对债法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4.
论未来中国民法典债法编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大陆法系主要民法典之中债法编的结构 ,指出了传统债法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提出在保存传统债法体系结构的前提下 ,改革传统的债法结构。提高侵权行为之债的制度层次 ,设置与合同法总则—分则结构相对应的侵权行为之债的总则—分则结构。拓展因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巨大发展而日益要求扩展的在债法编之中的编制空间。提出在保留“小的债法总则”的前提下 ,合同法与侵权行为法存在差异的主要制度和原则由各自的总则调整的立法技术。  相似文献   

5.
债权的相对性已被各国所承认,而对于债权的不可侵害性,承认范围还有限,我国立法对此还没有明确的态度。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建立就意味着债权不可侵害性的确认,其超越了传统民法债权的相对性原则,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增强了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作为相对权的债权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不会改变其属于侵权责任的性质。因此,我国未来民法典,将其归于侵权行为法不是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6.
李欣 《法制与社会》2012,(7):280-281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司法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现代社会对债权的重视,第三人对债权的侵害相信有一天也会真正引入我国的民法体系中来,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保护债权人的权利.本文主要从侵害债权是否具有可侵性,证明债权的对世性和对抗力.在债权受到第三人侵害时,其救济所具备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7.
债权作为相对权,其能否和物权一样作为侵权法上的客体受到保护一直颇为争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债权日益成为社会财富表现的主要形式,越来越需要法律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本文从各国的实践做法与我国的立法现状作分析,分析了各国将债权作为侵权法上保护客体的立法实践和我国目前债权在侵权法上的地位,论述了确认债权在我国侵权法上受保护的客体地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其构成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姜振颖 《法制与社会》2012,(14):238+254
独立开设债权法课程,对于法学本科专业尤其是倾向民商法方向的法学本科专业来说,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债权法课程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作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建立该门课程的优质教师团队;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严格要求学生;制定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  相似文献   

9.
侵害他人债权是否构成侵权行为?这是民法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债权侵权制度是近代债权制度与侵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修正了大陆法的债权相对性和英美法合同相对性的传统法律观念,赋予债权以权利的不可侵性,藉此给予债权人以最周全而充分的保护。债权侵权制度有效地限制了债权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的民事行为,更加有效地保障了债权制度效用的充分发挥。本文着重从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法律实践上的渊源入手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价值,由此引发对我国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起源于英国法,在大陆法系国家得到发展,它以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作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请求权基础。在我国现行法并无明确条文对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加以规定。本文认为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意味着债权人依据债权就可以向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追索,这无疑会大大破坏民法中债的相对性原则,动摇物权和债权分类的基本标准,甚至影响到整个民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