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基础地位已是当代国际蟛游者和各国政治家们的共识。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军事外交也不例外。所谓军事外交,是指主权国家的国防部门及武装力量旨在增进和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尤其是国防安全目标,  相似文献   

2.
3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是突破中国发展面临的发展困境,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战略途径是渐进式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战略手段是多力井举提升发展效应.改革开放战略的经验在于: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坚持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坚持自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在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应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实现战略升级.  相似文献   

3.
建设创新型国家: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和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吸取世界上典型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立足于中国国情,更好地实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种族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文认为,世纪之交种族的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弱化有密切关系,国家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国家在管理职能上的弱化,二是殖民主义分而治之的殖民遗产造成民族国家发展上的弱化,国家弱化加深民族冲突.  相似文献   

5.
国家利益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国际政治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利益”的概念、性质、属性、特征、构成与分类以及国家利益的维护,都进行了颇深研究,并基于不同的立场提出了不同的国家利益观。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学习借鉴,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利益研究体系,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6.
李慧 《理论视野》2009,(9):46-49,20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在全球安全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与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基本抵制、部分参与和全面参与三个阶段。这种转变的深层动因源于中国国家身份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的调整。国际社会对于核不扩散普遍价值观的认同,使得中国扩大了对自身国家利益的界定,从而在政策取向上保持与其他核大国一致。  相似文献   

7.
国际气候问题及我国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底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标志着冷战结束以来以国际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国际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该问题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都有很深的影响。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是西方利用其话语霸权之优势,阻遏非西方世界过快赶超而精心设计的战略陷阱和圈套,是国际政治斗争与国家利益较量的新型表现形式,其核心是所谓的"气候政治学"。对此,我国应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8.
乔旋 《党政论坛》2010,(5):29-31
构建国家形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近年来,以国家形象为内涵的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逐渐意识到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推进国家整体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安全等,以及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而纷纷从文化战略高度对国家形象重新定位,竞相调整或重塑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上海在构筑人才高地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外延深化,也是地方人才战略的积极举措,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布局,应该围绕全球战略、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而协调展开。也就是说,一要体现全球战略的深化,拓展国际人才竞争和合作中的国家利益和上海利益;二要体现国家战略的具体化,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国家政策;三要体现区域战略的强化,引领和支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利益是实体利益、关系利益、意识文化利益的辨证统一体,在性质属性上表现为阶级性、民族性、国际性的辩证统一。在国家利益的实现方面,国家间相互关系也表现出三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1)
军事力量海外运用是当代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迈向国际性大国的必然要求。从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四个方面,分析了军事力量海外运用对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肖晞 《理论视野》2011,(6):51-54
优化国家安全战略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议题。随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的调整,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议题迅速扩展,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和挑战趋于复杂,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受到更多制约和挑战。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化,应以国内安全为基石,持续夯实国家实力基础,并力争将国家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致力于成为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塑造者。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处理好陆权与海权的关系,以陆权作为基点,坚定地加强与拓展海权中国陆地纵深广阔,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根本改变,外部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就总体而言,领陆安全必然居于国家安全的首位,发展陆上力量依然是中国军事力量建设的重点。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陆上主要威胁的解除,中国为之奋斗多年的国家生存利益基本得到解决,国家利益的天平正向经济发展利益和国家统一利益的方向倾斜。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是以国家为最高指向的政治认同,它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和政治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多民族国家语境下,"国家认同"主要就是指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多民族国家由于自身民族构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等原因,在国家认同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给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审慎应对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重视和加强国家认同建设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黎 《党政论坛》2015,(3):15-18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在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进行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和基本遵循,为走出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民族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华 《理论探索》2003,(4):26-29
冷战后 ,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外 ,民族主义成了各类国家对外交往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大”“泛”民族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并对我国国土安全和经济安全造成了冲击。我们应针对当代世界民族主义在发展趋向、性质和内容上的不同特征 ,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1)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计划促进多数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行业新业态。除去在产业上的突破",互联网+"也影响到我们的政治生活,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安全是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互联网+"时代带给政治安全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9)
国家威望是国际关系博弈中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现代国家间竞争中一种重要的变量因素,因而是崛起大国追逐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各国追求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提升我国的国家威望既是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工具,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应有内容和题中之义。在路径上,可以通过国际传播、利用对外援助、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以及必要的军事辅助等措施有效提升中国的国家威望,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崛起。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21,(6):35-42
大数据技术的变革既深化了数据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意义,也引发了各国的"数据主权"之争,国家治理法治化是维护我国数据主权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必由之路。身份意义是国家数据主权治理法治化的前提,国家对一国的数据当然地享有主权。权能意义是国家数据主权治理法治化的面向,应当解构数据主权的权能充实其意涵。针对技术强势地位国家的数据霸权主义,应加强有序治理、规范治理和协调治理:在国际层面上,制定统一规则,规范数据主权治理;在国内层面上,探索阻断立法,限制法律的域外效力,调和国家间利益,提出国家数据主权治理法治化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以来的第三世界的分裂和分化使中国在第三世界大体一致的总体利益受到弱化 ,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更加显著地表现为层次性和区域性的分布 ,从地缘政治以及地缘经济的角度考量它们与中国国家利益的关切 ,基本上可以界定为三个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战略层次 :核心区域、重点区域以及一般重点区域。中国国家利益的这种分布和特点规定了中国针对不同区域的地区战略应在以往第三世界总体战略上进行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创新性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