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北京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受雇农民工的城市劳动关系状况对其公平感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年轻的新生代受雇农民工不易形成社会公平感;劳动获得相对较低不利于受雇农民工形成公平感;劳动保障完善有利于受雇农民工形成公平感;劳动强度相对较大不利于受雇农民工形成公平感。由此可以推断,改善受雇农民工的城市劳动关系状况,或许会成为提升农民工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劳动权利保障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与权利保障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工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劳动权利,但农民工的劳动权利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障最终要上升为法律问题.必须从立法、执法和司法救济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从现状看,农民工并未较好地融入城市。就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而言,无论是参与制度、参与能力,还是参与质量都有待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既是农民工政治诉求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重要途径。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质量关系国家和谐稳定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立农民工协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2亿多农民工,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建立农民工协会以维护他们的利益是可选择的举措。农民工协会应当是半官方的社会团体法人,具有非营利性质。它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于农民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对于农民工进行法律援助和代表农民工与政府、企业进行沟通。为了实现该职能,在农民工协会内部应当设立权益保护部、技能培训部、对外联络部、法律事务部和财务管理部五个主要部门。农民工协会应是通过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运作的。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全国农民工的总数达到2亿多人,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型劳动大军。这些农民工能否在城镇长期有序定居,事关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全国各地在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障农民工安居的最有效手段是法律手段,为农民工安居建立有序和有效的法治环境,这既是解决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体面劳动与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农民工共享体面劳动的权利,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体面劳动的视域看,我国在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就业歧视、权益受损较为普遍、特殊劳动保护不力、社会保障权利以及加入工会权、知情权缺失等问题。在推进体面劳动中加强女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需要确立保护女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基本原则,提高女农民工自身素质,构建保护女农民工劳动权益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对劳动与休闲的关系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劳动完全制约着休闲,有的则认为二者相互独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已有研究或视劳动为整体,或仅关注其某一特性。本文详细分解了劳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时间、劳动收入、劳动强度、劳动控制、劳动技术和劳动体验六方面,并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其劳动与休闲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劳动既包含对休闲的制约要素:劳动时间、劳动技术和劳动体验;也有与休闲相独立的因素:劳动收入、劳动强度和劳动控制。  相似文献   

8.
林文静 《学理论》2013,(8):57-5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劳动报酬低、劳动关系不固定,他们的这一特点使得他们对养老保障有更迫切的需求,然而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不畅通成为农民工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和探析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方法,是农民工养老问题解决的有力保证。通过对转移接续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从消除制度壁垒、建立弹性缴费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转移接续难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社会组织需求是实现其权益保障需求的手段。目前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工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不强,应有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劳动者团结权是农民工权益工会保护的法理基础。实现农民工权益工会保护的具体路径是:因地制宜创新工会的组建形式;工会应主动协商,代表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在思想上和立法上接纳农民工;重视工会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中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工会应成为农民工维权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政府推动的农民工市民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异地市民化,即农民工在外出就业的城市买房定居,一种是本地市民化,即他们在外挣钱后回到家乡的城镇买房定居。中国农民工实现异地市民化的可能性很小。虽然城市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挣钱的机会,但他们作为城市底层的工人,拿着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既无力应对城市的高消费,也担负着寄钱回家供养老小的使命。并且在异地城市中缺乏稳定可靠的社会关系。更为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要提出“三率指标”评价体系1、劳动关系和谐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稳定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稳定。劳动关系不和谐,则社会不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体现与保证。  相似文献   

12.
刘宪君 《学理论》2009,(11):218-219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没有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企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将造成阻碍。本文重点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的劳动关系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民工的弱势化趋向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社会地位低下,进城就业难度加大,边缘化程度加深,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加剧,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缺乏应有的政治权利,工作条件恶劣,报酬低,劳动关系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缺少教育培训机会等原因造成的。为减缓农民工的弱势化趋向,我们应确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培育新型农民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关注新一代农民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宏观经济的波动起伏及市场竞争的影响,农民工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单因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至2009年就有2500万农民工失业。  相似文献   

15.
高文学 《学理论》2012,(32):61-62,72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在各个战线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作为城市"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全面合理的保障:经济性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政治性权益得不到真正的实现,社会性权益得不到切实的尊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既有体制性因素,也有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解决农民工问题,应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朱曼 《学理论》2010,(20):21-22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逐渐摆脱了农村人的传统消极因素,向着现代人、城里人的特性靠拢。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产生极其复杂的心理、情绪,这对社会的稳定极为不利。深入研究这一群体的思想状况,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崭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春杰 《学理论》2011,(36):223-224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最根本因素。高校内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高校发展的基本内容。适用劳动法律调整高校内部劳动关系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应对挑战,完善聘用制,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呼唤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瑞灼 《民主》2011,(7):56-56
据《人民日报》报道,城市需要农民工,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举家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所面临的社会生活问题越发凸显。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容易形成各种障碍性因素,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和他们的全面发展。消除这些障碍性因素,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既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支持网缺失与城市农民工的生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这是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的重要原因,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要促进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