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借助微传播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夯实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微传播的概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传播的可行性,介绍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的经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传播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主建设传播"研讨会于2013年11月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传播课题组"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求是》杂志社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参加了研讨。现将会上提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正确处理传播过程中的若干关系与会专家认为,正确处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做好核心价值观与民主建设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903年出版的《社会问题》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该书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事迹,阐述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共产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将社会主义区分为"广义社会主义"和"狭义社会主义",并提出构成"社会主义之主脑"的四要素;详细分析了托拉斯的负面作用;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比较了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批评中详细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引介了大量与马克思主义观念谱系密切相关的关键术语和核心概念。该书为马克思主义观念谱系在中国的早期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为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自然新时代社会主义传播理论创新路径也成为一个重要研究维度。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文化"软实力"入手,梳理了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产生及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传播学理论创新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华侨大学林怀艺教授的专著——《探索与奋进中的社会主义》,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作为林怀艺的朋友和科社理论战线的同行,我对此表示祝贺!并由衷地感到高兴,正是因为有了广大学者的研究,才有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选择,有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晚年曾经深情地说:"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从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学者撰写的《马克思传》,对比李季、萧灼基、张光明所著《马克思传》:在"社会主义与阶级斗争"的近代语境下,为传播社会主义,史学家李季描绘了一个辗转于"战场"和"研究室"的马克思;由于亲历苏式经典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化,经济学家萧灼基塑造了一个作为伟大革命导师和社会主义经济变革引路者的马克思形象;国际共运史专家张光明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理论界的思想解放,强调以平和、公正的心态对待马克思,从历史视野出发刻画了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话语体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7月中旬在贵州省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创新工程"中国民主话语构建与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组"与中国政治学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市委党校承办、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学会)协办。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体系"学术研讨活动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第二阶段,"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讨活动在遵义市委党校举行。两个阶段会议研讨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进程中政治传播制度变迁的梳理,探讨中国政治传播实现政党沟通需求的动态过程。中国政治传播呈现出"权威性沟通"模式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起点,并由于路径依赖使后续的制度变迁形成独特的发展路径。同时,伴随社会与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国政治传播通过制度变革回应了多元社会与现代制度权威建构的新需求。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权威性沟通"模式出现三种变体:其一是一元化沟通模式,该模式以意识形态权威为其观念支撑,以归口管理体制、组织通道为制度表征;其二是混合型沟通模式,该模式以民主权威为观念支撑,表现为政治传播系统中新闻发布与民意回应等制度的设置;其三是整合型沟通模式,该模式以现代制度权威为其观念支撑,体现在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化建设与职能整合改革中。以上制度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传播的"权威性沟通"模式在不断吸收"表达性沟通"模式的优秀经验的同时,亦在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  相似文献   

9.
民主社会主义在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因本土适应性问题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效果。瑞典的文化特质为塑造"瑞典模式"提供了文化根基;拉美国家的本土因素却使民主社会主义呈现较大的变异性;从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历史流变来看,它难以适应中国本土而有实质性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我国实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0.
屈庆平  李怀珍 《学理论》2013,(18):376-37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公民社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现实选择。在大学生中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融入公民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契合,要建立公民教育与理论体系传播的融合机制,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有三大优良传统,即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对社会主义的郑重选择."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刘贤贤 《学理论》2013,(20):5-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被"问题"与"主义"的两难选择所困扰,最初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和改良主义分子之间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代表人物就是李大钊和胡适。在这战场论战中,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逐渐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的热潮。"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一次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3.
周静  刘乐舟 《理论导刊》2021,(2):100-107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热点时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分化、个体意识结构严重失衡等场域困境,因此必须在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上与时俱进,主动应变。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理论根基不能变、实现社会共同价值引领的功能定位不能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认同路径不能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不能变。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创新求变,又以不变应万变,共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视阈中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全球化背景的矗立,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可能;基于全球化背景,中国的社会主义才彰显"中国特色";着眼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才愈加鲜明。全球性多元化与我国本土化发展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实现了后发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更需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继续高举旗帜,展现立体、全面、真实的国家形象。从文化滋养、理论借鉴、现实需要的三重向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生成逻辑,坚守"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家形象建设、推进中华文化复兴、推介中国经验传播的目标导向。对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时代化、有效强化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效助益培育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是指十月革命前,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就此问题的研究概况作一简介。一、研究的几个阶段国内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0)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关于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五四运动所蕴含的"五四精神"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五四精神"助力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我们应铭记历史,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贯穿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在于使中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实现良性互动.和谐社会理论正是从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视角,在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诉求"具体化"的进程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推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在新时代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自然也就成为英美为首的西方国际社会抨击的对象。本文以欧文·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为依据,通过LexisNexis数据库,筛选了2016-2021年间英美主流媒体《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词的报道样本,对比分析了英美两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框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话语在国际舆情中的发展特点、传播效果、变化趋势进行客观评估,并剖析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这对我国制造良好的对外舆论氛围、打造优秀的大国名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4)
杨虎城将军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之一,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学习杨虎城将军爱国主义思想,可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