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措施 (一)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十六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农村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农村基本政策,指出了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要保持农村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三个制约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 :其一 ,我们的各级干部 ,缺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全面小康社会丰富内容的全面理解 ,片面看重GDP和财政收入两个指标。农业增长率始终会低于GDP的增长率 ,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规律。但绝不能因此而不重视农业和农民。其二 ,在经济上必须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 ,在政治上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当前突出的问题是 ,农民的负担过重和土地权益不被尊重。历史已证明 ,城市再漂亮 ,农村不发展 ,中国的事情也办不好。其三 ,应当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完…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是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是一个共同富裕的小康,是一个高标准的小康。从生活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农村。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意味着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就贵州省省情而言,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一是贵州城乡差别上与全国的差距。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4%,而贵州省则占78%;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5%,而贵州省仅为25.9%。悬殊过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政治宣言.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深深印在中国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历史事实和真理。新中国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完全不可能的。今天 ,中国人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 ,也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实践探索为基础,以环境建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怎样提出来的 中国现代小康社会思想的创立者是邓小平。邓小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立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最初于1979年末提出,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经济总值翻一翻,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涉及经济、法律、社会、科技、教育、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领域的“问题复合体”。积极地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视角去集成各个领域专家的智慧,加强各方面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打破以前相关部门在环保问题上的封闭、独立状态,逐步形成一种综合的环境治理模式和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已日益紧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 ,重点在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局 ,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今后农民素质的提高应从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交际素质和健康素质方面着手 ,着重抓好城镇化建设、农村教育事业等几个重要环节 ,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国13亿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的状况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本文拟就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贵州的情况而言,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贵州省3798万人口,85%以上在农村,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2001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达到了5452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村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城镇。改革开发以  相似文献   

13.
王淑珍 《理论前沿》2003,(20):41-42
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农村小康建设问题多,难度大。农村小康社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全国的小康社会也就实现了。否则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笔者就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略抒薄见。目前,农村建设小康社会主要面临的难点在于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人口素质低,农民观念陈旧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此外,还有农村条件差,市场不发达,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又缺乏真正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干部,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如何全面、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这个问题,是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点。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同志2002年11月20日在中央党校党史部研究生前沿理论课上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本刊将连续刊登李君如同志的报告。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今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放在农村。我国近13亿人口,约9亿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但是,近年来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却明显增长乏力,巨大的农村市场活跃不起来。其结果,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出现的买方市场,在我国人均GDP不到900美元时就出现了,大量的工农业产品出现了低水平过剩,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绝大多数人摆脱了贫困.但是近年来,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出现了减缓趋势,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农村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如果出现农村经济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试从农村经济安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总结了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从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勾画出了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指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这个重要的新论断,科…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全国党校系统理论刊物的交流工作,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社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烟台市委于9月14—16日在烟台联合召开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塈全国党校系统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议”。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中国期刊协会会长钱伯海、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社社长白占群、总编辑陈高桐、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衣芳、中共烟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赵强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现将与会同志研讨的部分论文刊发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口安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人口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没有占全国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安全,社会主义建设就失去了生力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空谈。我们各级政府必须重视研究和解决好农村人口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绝大多数人摆脱了贫困。但是近年来,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出现了减缓趋势,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农村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如果出现农村经济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试从农村经济安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进行探讨。一、农村经济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农村经济安全是指农村经济环境能够适应其自身发展需要的良好状态。主要体现在保持土地、水源、森林、大气等自然资源的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