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执政”。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宪法实施2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依法执政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必须正确把握好党的领导与执政、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国法与党法、依法执政与“三个代表”四对基本关系 ,以期党的依法执政活动具有更深厚扎实的群众基础、更科学深刻的理论支撑 ,才能更好地实现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的科学概念,这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本课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地方党委三个能力建设”为主题展开研究,阐述了地方党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涵。在对地方党委科学、民主、依法执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地方党委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我党五十多年的执政历史中,其执政方式曾历经三次演变,从“政党直接指挥型”到“政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型”再到“依法执政型”。回顾我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坚持和完善依法执政,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总结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苏联、东欧巨变的教训和中国共产党50多年来执政的经验,紧密结合当代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所作出的历史性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进一步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的要求。这表明,依法执政的理念已经在党的文件中得到确认并上升为全党的一种自觉的遵守和行动。一、加强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首先,树立正确的依法执政理念,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按照法治的原则对国家和社会进行领导,…  相似文献   

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以巩固执政基础为前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执政基础既包括社会制度,更主要的是指群众基础,也就是依靠谁来执政和为谁执好政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执政基础稳固与否将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同度、拥护度和支持度。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就是因为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关键是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执政的支持和拥护。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阐…  相似文献   

7.
徐凤英 《工会论坛》2007,13(1):130-13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要“依法执政”的原则,为新时期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指明了正确道路。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的制度创新。要充分认识提高依法执政水平的必要性,转变执政理念,增强法制意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使我们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作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就要认真贯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思想,结合本校实际,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这无论对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还是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坚持科学治校。作为执政党,党的先进性是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正确理解执行《决定》关于依法执政的科学论断,对于实施依法治国战略,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法学角度对依法执政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理性选择。如何坚持依法执政,就上升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日程。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1.
执政能力建设须抓几个重点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切实抓住重点环节 ,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1 增强执政意识 ,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增强执政意识 ,主要是增强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 ,依法执政的法治意识 ,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 ,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执政固本的基础意识 ,执政图治的忧患意识等。历史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 ,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在长期执政过程中 ,滋生骄傲自满情绪 ,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有…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把依法执政的实现形式概括为“合法性执政”与“合理性执政”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合法性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合理性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必要补充与理论完善。鉴于“合法性执政”不足以全面完成依法执政这一时代课题,仅仅“依现有的法律执政”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认为“合理执政”的提出是必要的。“依完善的法律与制度执法”、“依党规、党纪执政”、依宪法与法律的原则精神执政等都是合理执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合理执政”的现实表现与价值体现。“合理执政”是行政合理性原则在依法执政中的转化,“合理执政”体现了“差别对待”与普通民众对党的合理期待等,无疑,“合理执政”将对我国政党法治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执政意识与执政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发展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既是党的执政方式的根本原则要求,同时也是党的执政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既要紧紧抓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个关键,从执政方式层面全面理解党的执政意识的理论内涵,又要全力克服当前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队伍中执政意识异化和淡化的倾向及其表现在执政实践中的随意性倾向,严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式,从执政方式层面深入思考增强党的执政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增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法制是基础,体制是保障,机制是关键。要加强立法,健全法制,由过去以政策为主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执政转变;要深化改革,理顺体制,由传统的“包揽一切,高度集权”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要强化法制意识,加大监督力度,由单靠行政推动、“政治运动”的老办法向健全内外结合的新的动力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地方党委的依法执政能力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该文总结了地方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进展,剖析了地方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地方党委依法执政能力的几点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白沙县人民政府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遵守宪法和法律有关人大及其常委会权利和职责的规定,自觉在人大监督下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来,我县政府及其部门人大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尊重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高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建设“责任政府”;强化执政为民意识,不断提高行政运行效能,建设“服务政府”;强化依法行政意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  相似文献   

19.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先进性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握好执政为民是执政的根本目标,求是勤政是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是执政的三大基本方式,科学发展是执政的要务几个深层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叶婷 《理论前沿》2006,488(23):33-34
执政方式与领导体制有着密切关系,改革领导体制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增强执政能力、适应执政环境的必然选择。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完善领导体制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探索,提出了完善领导体制、提高执政能力的目标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