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大众化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育农民、重建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结合乡村社会实际,精选马克思主义在乡村传播的内容,通过乡村社会所熟悉的叙述与表达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恰当的转换。在马克思主义乡村大众化的进程中,特别注意与当时乡村社会改造的重大实践结合起来,设计有效的传播方法与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乡村社会的有效展开,为新中国初期的乡村政权建设与社会改造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初期乡村社会改造的深度与广度都是空前的,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领导的新政权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其做法与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承接五四以来乡村社会改造与建设的巨大能量;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准备;确立了以土地改革为基础的总体解决方案;实施了合理有效的总体推进行动。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与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龙 《新视野》2012,(4):48-53
对于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建构不仅关系国内民众的认知和态度,而且关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和政策。同时,由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新中国进行了种种扭曲的宣传和报道,力图丑化中国形象、颠覆新生政权,由此使国家形象建构变得更为必要。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具有表达、感染、聚焦、强化功能,向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诠释、展示了国家形象,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乡村村落是前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现代化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政权,通过集体合作的经济社区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空间、阶级关系纽带取代血缘关系纽带、国家政权的直接监管取代村落自治、中共意识形态取代儒家伦理等手段和环节,采用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对传统乡村村落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改造,终于将村落这一宗法社会的核心变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上升为执政党,但是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为了提高全党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发展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以学习毛泽东著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仔细梳理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历史过程,系统总结其经验教训,不仅可以深化对新中国初期历史发展的认识,而且能够为当前建设学习型政党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的社会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三大改造是同步进行的。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社会事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党和政府重建社会事业体系、维护社会稳定确立了指导方针。考察分析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社会事业政策与实践,有利于完整解读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与趋势,同时也对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1950、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务院)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辈出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国内外的紧迫形势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二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三是社会结构的重整唤起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的有效手段,劳模表彰也在客观上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党的热爱.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不仅可以了解那一代人的时代风尚,更能看到国家和社会环境对民众的深层诉求.  相似文献   

8.
9.
参与公共劳动是妇女全面解放的先决条件。新中国成立之时,城市妇女被严重束缚在家庭之中,参与公共劳动的机会较少,在经济方面也多依附于男性,严重阻碍了妇女全面解放的实现,再加之当时城市生产建设亟需恢复与发展,党和政府积极动员广大城市妇女参与社会生产。为推动城市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党和政府在建立妇女团体组织、提升城市妇女劳动觉悟、保障城市妇女劳动权益、发展托幼事业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城市妇女劳动观念明显转变,纷纷走出家庭投身新中国建设,有力推动了城市妇女的解放进程,加速了城市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不饿死一个人”是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救灾的政治理念、动员口号和力图达到的救灾效果。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宣传和贯彻“不饿死一个人”的政治理念,注重组织灾民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既提升了灾区干部群众“生产自救,就地坚持”的信心,也防止产生干部漠视民命的偏向和灾民依赖政府救济的倾向。灾区政府将生产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以“不饿死一个人”为动员口号与具体要求,形成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社会互济、以工代赈和国家救济的救灾新模式。党领导生产救灾的实践,不仅保证灾民安全地渡过了灾情,而且促进农业增产和公粮征收,有效落实城市领导乡村、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对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而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需要解决首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长远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急剧转型,新生人民政权采取政治、经济和法律等综合手段,打击投机,稳定物价,赢得了应对首要问题的胜利;采取限制和利用相结合的方法妥善处理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个重点问题;通过制定和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及"一五"计划,为长远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三大问题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型社会转型期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广泛地开展卫生运动,这在改变城市清洁面貌上发挥了极为迅速而有效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培育普通群众现代卫生观念上也具有同样快捷的功效。卫生运动稍有间歇或是中断时,清洁便很难维持,人们远未形成卫生上的普遍自觉。  相似文献   

13.
杨丽萍 《党的文献》2015,(2):114-120
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上谣言肆虐,损害了新政府的形象,造成社会不安情绪;同时,旧势力的影响难以消除,社会管理政策、方针难以贯彻;新的政治认同尚未形成,民众对新政府的社会管理缺乏理解和支持,由此宣传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为了强化社会管理,采取了构筑密集的宣传网络,大力发展宣传员制度,通过政治宣传与文化扫盲,将政治使命与实际工作高度结合的措施来提高受众的接受能力和融入度等措施。强大的大众传播网络的构建及其有效运作,使得新政府迅速建立了公信力,有效地缓冲了政权更迭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宣传工作充当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润滑剂和推动器,使得新政府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管理基层社会。  相似文献   

14.
陈菲 《世纪桥》2011,(21):22-23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基本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政治动员,它极大地调动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特点和效应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即颁发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对文物进行保护的重要文件。浙江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文物丰富。浙江省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百废待兴"的非常时期,通过一系列文物保护政令条例的颁布落实及各类文物保护机构的建立运作,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旧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一个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模式在浙江省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执政后一次重要的"治党"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原有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建立新的基层组织和发展新党员等方面。这次"治党"活动是与当时全党大规模的整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次"治党"活动,不仅使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和富有活力,而且也为党的执政治国活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与各级政府继承和发展根据地时期社会教育的实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组织农民与工人等社会各阶层参加社会教育,以提高普罗大众的文化素质。在此过程中,中共与各级政府通过开展"文化诉苦"等活动,发动社会力量自发解决教学困难,定期组织民众进行集体学习,增强了普通民众的集体意识与集体认同。这为普通民众适应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走向集体化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和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探索和奠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具体体现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奠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支撑;创建新中国国家制度,奠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支撑;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支撑;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0.
政权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宽广的概念。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许多学者普遍关注制度的建构、权力的行使、新组织和新权威的树立、经济社会的干预和思想文化的整合等内容。从历史学角度看,要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首先要分析中共是如何在农村进行政权建构的,包含政权建设的政策、方针,以及政权建构的方式、途径;其次要考察政权建设对农村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即中共经由特定的政权建设道路,形成了何种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又是通过何种动员和控制机制得到切实维持的①。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最为艰巨和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乡村社会的动员和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