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建红  朱婷婷 《求索》2010,(10):109-111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科技发展前沿存在着许多的社会伦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伦理视角对一些重要的观念进行重构,这些重要的社会观念包括发展模式观、科技价值观和科技系统观等。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的制度变迁与社会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制度变迁。在渐进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新旧制度长期并存、制度变迁产生的"堕距"、制度变迁的"原则不协调"以及"制度缺失"和"制度真空"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激发并加剧了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深刻地认识与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上述冲突与问题,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通过理性、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有效地克服制度性缺陷,保证社会的利益均衡与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韩作珍 《理论月刊》2012,(10):146-149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治社会,重人伦、讲人情,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血缘为基础,依靠传统经验,选择生活方案,满足各自的欲望,并依靠长老统治,服膺传统规则,遵守礼治秩序,从而形成独特的乡土社会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4.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公共治理活动是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受行政人格支配的公务员的行为选择对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广大公务员普遍、完美的行政人格的建构,是政府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必要途径与方式之一,也是中国行政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转型期乡土社会的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乡土社会结构二元化的现实,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乡土社会法治应当关注的三个方面乡土社会法治的政治基础即基层乡镇政权体制的法治化、社会基础即村民自治的真正实现和制度性机制即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法治植根于乡土社会,建构起乡土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问题研究的意义,阐明了经济伦理建构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转型期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构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信息伦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档案信息化及网络化发展衍生出诸多档案信息伦理失范现象,探究档案信息伦理失范原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方能找出建设档案信息伦理的良策,以便于快捷、高效地指导我们工作。  相似文献   

8.
彭海霞  李金和 《前沿》2014,(9):122-125
社会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也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以民主化、平等化为内在要件的现代社会,社会秩序建设必须也必然由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由社会自治走向社会善治。跟进由社会自治走向社会善治的社会治理伦理趋向,社会治理需要从主体和制度两个层面完善其伦理路径:主体层面,加强对政治公众人物和社会公众人物的诚信考核,增进社会成员诚信建设的自觉性,提升社会整体的信任度;制度层面,深化制度的伦理性和伦理的制度化建设,提升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优化社会治理的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4,(6)
旅游伦理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软件",加强旅游伦理建设,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规范和引导作用。笔者在对旅游伦理基本内涵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对转型期旅游伦理建设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政府三个层面,以观念体系、规范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建设为内容框架就加强旅游伦理建设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属伦理社会,从社会构造看,它不是单单由社会关系体系造就的,而是由“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共同合成的结果,因而对传统中国伦理社会的深刻领会与洞悉必须由此三方面来开展,否则难免挂一漏万。同时必须看到,“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并不能独存,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共生关系,是“一体三面”。  相似文献   

11.
郭卫华撰文指出,网络社会伦理责任是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道德要求。所谓网络社会伦理责任,是指参与网络活动、具有意志自主能力的行为主体,基于一定的客观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梳理行政伦理概念的基础上,阐释现代化转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伦理诉求,剖析行政伦理的失范形式及其文化、体制根源,并提出从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两个视角重构行政伦理。  相似文献   

13.
缪斌 《求索》2007,(5):113-114
检察官职业道德表现为德性伦理与制度伦理两个方面。德性伦理是检察官对生命的道德意义的表达和张扬,制度伦理是检察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入手。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一方面展现出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际关系的嬗变:家庭成员间的物质至上,夫妻间的拜金主义,邻里间的个人主义等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道德两难选择:城市与乡村的隔离感促使着人的伦理精神走向流失,人在面临生存困境和物欲追求而导致道德异化现象.作家在文本中更多表达出对乡村社会浓厚人际伦理美德的呼唤,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回望和现代新型伦理观念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姜起民 《前沿》2011,(11):90-92,131
人民民主的法制观在内涵、理念等方面都不同于社会主义的法治观。中国社会转型期执政党的法律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由人民民主法制观转变为社会主义法制观,然后又由社会主义法制观转变为社会主义法治观。  相似文献   

16.
朱虹  吴楠 《长白学刊》2015,(1):125-129
社会治理不仅具有工具理性的特质,还具有价值理性的特质。社会治理自身凸显合作共治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公共服务至上的伦理精神,更蕴含着社会治理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社会治理具有最为核心和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7.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制度化要素,以网络、信任和规范的形式。增进了社会信任、团结与合作。事实表明,社会资本不仅能够对法治秩序提供有效的伦理价值支撑,为公共行政领域提供必要的社会整合,也促进了政府的民主和效率。然而,当下我国的社会资本出现了异型发展走向。进而形成了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冲击。因此,必须对社会信用关系、网络和规范体系进行现代性重建.以充分发挥其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建构和支撑作用.推进我国公共行政领域的民主和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9.
重构转型期的行政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鑫华 《前沿》2006,2(5):167-170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全球文明”的进程,同时,也引起了伦理道德上的一些冲突。在公共行政管理中,人们面临着许多伦理方面带来的新问题。“行政伦理”是一个新名词,它对公共行政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现代各国政府追求的行政目标之一,便是行政伦理的发展。是否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使之在行政运行中发挥效率,成为衡量一国政府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尤其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按排从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一百多年来,这一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这一制度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迅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其对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稳定的独特作用而被各国政府广泛推行外,还由于这一制度体现了人类社会伦理本质而得到社会伦理的支持。用罗尔斯的话来说,人们对社会制度的选择,“不仅建立在经济基础上,而具建立在道德和政治基础上。”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探讨和研究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无论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还是对社会伦理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