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文艺”(包括这个总称属下的“社会主义文学”等分称)这个习闻常见的说法,指的是什么呢?从具体运用来看,有时是指作品,有时是指事业。按作品而言,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只是其中一部分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性、倾向性、政治性的作品。按事业而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党所领导的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倡导组织、精  相似文献   

2.
“她们”有时是孩子,有时是妈妈;“她们”有时温柔似水,有时坚忍不拔;“她们”有时是家庭主妇,有时又在职场中叱咤……“她们”在多重身份中完美地转换着。又是一个美好的三八妇女节,今年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用文字代替声音,来“倾听”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讲比赛吧!  相似文献   

3.
说“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丰富的史料,对汉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中“叟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颇有新意的看法。作者认为:“叟人”的情况复杂,有时是专称,有时是泛称。它指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也不是部分氐羌系的部落或部族,更不是今天白族先民,而是指包括青羌、旄牛夷、徙人、青衣羌、西蕃、胡羌、氐、賨等古代民族。南中夷叟、叟兵指的是以今天彝族为主的夷系先民,其他地方的叟人、叟兵则是指不同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在列宁著作中占有突出位置。弄清它们的涵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完整地领会列宁的理论,并运用它去分析现实、指导实践。这种工作,并非咬文嚼字,概念游戏,而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推敲和考证。 (一)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义词,有时指学说(思想),有时指运动,有时指制度(社会形态)。他们把那个即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而出现的、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新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备课卡片     
“法制”一词,大体有三种含义:(1)法律和制度,也有的仅指法律制度。“制度化”、“法律化”是有区别的。法律化固然是一种制度化,然而反过来,制度化并不一定是法律化。(2)动态意义上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3)指“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日常生活中,以上三种含义有时单独使用,有时结合使用。例如,当讲应有“完备的法制”时,通常指第一种意义上的法制,即应制定齐全的法  相似文献   

6.
一、“保卫”的词义“保卫”的基本词义是防护、防卫、守护。如保卫人身、财产安全,保卫国家等。保卫在我国现在公安术语中有两重含义,一是与“公安”同义。如常用的“公安保卫工作”,将“公安”与“保卫”两词并列,其意与“公安工作”相同;二是指经济文化保卫工作,这是一个专门的概念。与“保卫”同义的还有一个词叫“保安”,意为保障安全。因此,有时人们也把保卫工作叫保安工作,把保卫科叫保安科。这一  相似文献   

7.
智言睿语     
1.乞丐就是一种向你的良心征税的人。2.所谓大难不死,有时指遇了灾祸之后,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莫名其妙的祝贺。3.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似乎又是一场悲剧。4.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文化进步论     
贾英健 《学习与实践》2006,(10):133-139
文化进步说到底是一个价值概念,它是指从一种进步理念出发而对文化事实所作的价值评价和理性认同,它有时也指人为规范事实发展的方向而设定的文化诉求的价值目标或理想状态。对文化进步的这一界定表明了它与价值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密切关系,因而也需要我们对文化进步的理解,要在其与价值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中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制度”。指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其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另外,有时经济制度也指一定社会各经济部门或一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如工业经济制度、农业经济制度等。商品生产指不是为了生产者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换所进行的产品生产。其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当私有制  相似文献   

10.
监督司法与司法监督不是同一概念 ,但是 ,有时被搞混了。因此 ,讨论两者之区分不无现实意义。首先 ,监督司法 ,监督的主体是不特定的 ,其范围很广泛。司法监督 ,监督的主体则是特定的 ,这就是说其主体被限定为司法。这里的司法 ,可以指司法机关 ,也可以指司法行为。司法机关的外延 ,习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这是因为宪法赋予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相应的司法职能。作为一个流程 ,对司法 ,曾经有过一个形象化的比喻 ,说的是经过必要的不同工序、不同车间而生产出一种产品。六届全国人大常…  相似文献   

11.
新词     
<正>新官不理旧账指“新官”一来,前任答应的优惠没了、谈好的条件变了、做好的规划废了……在一些地方投资经商,地方主要领导的变动有时会成为一个不可控的变量,致使企业利益受损、政府信誉打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决不能随意改变约定,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相似文献   

12.
大治安之"猫鼠"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大治安的战略视角下,“猫”实际上指包括警察在内的整个社会治安防控力量;“老鼠”.实际上指所有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者。在全球化、市场化、数字化时代,前者在与宿敌进行的全方位、多回合较量中有时却难占优势。警察部门必须面对现实,正确处置。  相似文献   

13.
卢建明 《前进》2010,(8):8-9
<正>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城镇化或城市化,是指第二、第三次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的城市转移,使得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世界上许多国家镇的人口规模比较少,有时甚至没有镇的建制,"Urbanization"往往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是什么?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还是其它?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文化,有时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指意识形态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而我认为,最经典最通俗也最诗意的解析,莫过于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概括: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  相似文献   

15.
有句格言说:沉默是金。想想也是,人生处世,有时,沉默是一种睿智;有时,沉默是一种豁达;有时,沉默是一种涵养;有时,沉默是一种洒脱;有时,沉默是一种洁身自好;有时,沉默是一种顾全大局。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换个角度想想,有时,沉默又未必是“金”:事涉原则,你却缄口不语,态度暖昧,这种沉默是“金”么?当别人遇到难处,需要你帮助时,你却哑然无语,这种沉默是“金”么?看见坏人作恶,好人遭难,你却不敢吭声,这种沉默是“金”么?自己的正当权益、人格尊严受到践踏,你却逆来顺受,不言不语,这种沉默是“金”么?这些沉默是没有一…  相似文献   

16.
吴倩 《中国保安》2002,(6):16-18
世上最美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印迹;人生中有壮丽辉煌、惊天动地的篇章,但更多的是每一天每一刻的平凡小事.  相似文献   

17.
“酷”一字来源于英文C00L,原意指凉爽、冷静之意。现在被广大年轻人所引用,表示一个人有个性、有特色;有时也喻指一个人观念具有现代、前卫的意识,看待事物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敏锐力。结合当今教学实际,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应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酷”型的教师。一、塑造“酷”的形象。教师“酷”的形象应主要表现在符合教师身份,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举止、穿着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穿着自然大方、形态端正精神、语言生动幽默、举止文明儒雅的政治教师容易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中具有较强的感…  相似文献   

18.
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是政治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教师有时也可别出心裁,反其道而行之,在“错”字上做点文章。一、直接示错。这是指教师把一些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直接以错误的面孔出现,让学生一目了然“错在啥地方”,这种方法可应用于一些简单明了的知识传授。二、故意埋错。这是指教师将一些学生不易区别的知识故意混淆,让学生有一次“吃亏”的经历,从而在思想上引起警觉,不致在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三、将错就错。这是指教师顺着学生的“错”生发下去,以学生的“错误”理解去推理其他相关知识,从而得出一个前后矛盾的结论来,使学生…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要把一个地区的全面改革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推向纵深,准确而又迅速地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对改革进程中速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有时需要的是神兵天降,速战速决;有时则需要舒缓平和、从容冷静地研究态势,“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搜求运筹。同时,神速决断、神速行动中常常又包含着慢节奏的调查  相似文献   

20.
普世价值讨论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戈 《同舟共进》2009,(2):35-37
有没有"普世价值"? 价值,从哲学上考察,反映客观事物对人的特定功用,有使用价值、认知价值、善恶价值、审美价值等多种类型。人们常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有时,指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因某人或某一部分人的承认或否认而改变;有时,则指人们的价值观念,即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取向或判断,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具有主观色彩。"普世价值",亦称"普适价值",意为"全人类适用或共同追求的价值"。前些日子,此词似乎在媒体上颇流行了一阵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