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绿色北京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全球共同利益和人民福祉。当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对地球的污染和破坏而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威胁,特别是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威胁,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忧心忡忡。一个保护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环保运动逐渐在各国兴起。美国政府出于维持强劲的经济发展,一直对环保持消极态度,拒绝  相似文献   

3.
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绿色出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冻圈,生态系统、海岸带、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地区安全、经济发展的明显影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玉龙雪山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南边缘和东西部气候环境的交界地带,是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关键区域。”“目前玉龙雪山冰川退化速度加快”,向人们发出了警示。(春城晚报5.28报道) 从玉龙雪山冰川退化加速的情况来看,人类的生存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人类要在生存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生存,只有充分认识并重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才能使人的生存更健康更合理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水,几乎覆盖了地表的3/4,但其中可供人类饮用的,却不足1%。然而就是这个比例较小的生命源泉,目前正遭受着日趋严重的污染。由水污染而导致的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健康的警钟又在饮水上敲响了。劣质水危害人类健康水污染是立体的、流动的和难以准确预见的。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25亿人缺少卫生设施。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缺水的地区。由于全球性的水资源污染,饮用水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性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人类有50多…  相似文献   

6.
金奇 《前沿》2010,(11):113-115
市场经济与工业化进程在全球的快速推进使人类的发展正面临着生态家园的破坏、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缺失等全球性的发展困境,人类要赢得可持续未来,就必须走出发展的困境,在理性与道德反思中,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营造一方健全和谐的精神家园,培育、普及并广泛实施维系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秦龙  孙萌 《学习与实践》2022,(8):14-22+2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全面审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本体论基础、生存论考量与实践论内蕴,透析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脉络,对思考人类当下及未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通过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本质及辩证发展、人与社会关系的共同性需求及多元性交往、个体实践与共同体价值的双向实现,将进一步阐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延展,为促进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指引和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8.
卫生议题正处在当前全球治理的突出位置,其核心是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全球卫生公共产品供给。作为新兴负责任大国,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变革,成为日益重要的引领者与公共产品供给者。中国通过多边、区域、双边等多元路径实现供给,国内与国际逻辑趋于统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但在供给体制、产品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新时代中国卫生外交需着眼于全球治理趋势,立足于自身实力与责任,通过提供更多全球卫生公共产品来推动全球卫生领域的良好治理,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欢呼人类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的心灵却被一种沉重、焦虑的阴影笼罩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艾滋病在全球急剧蔓延,人们越来越多地陷入“恐艾症”之中;恐怖主义的猖獗,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的“公害”;核武器竞赛,把人类推向生死存亡的险境,如此等等。面对严酷的事实,如何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人类生存的问题,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0.
近期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从京都到巴厘岛,再到哥本哈根,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努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国际  相似文献   

11.
《湖北政报》2009,(18):9-11
<正>(2009年9月4日)鄂发[2009]21号大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提升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刻认识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前,我省正处  相似文献   

12.
文玉 《中国减灾》2010,(5):52-53
你是地球上生存的最后一个人——这是很多科幻大片中常见的幻想。如果让我们来预测,地球上没有了人类会怎样,我们的预言是什么?好好地想一想,突然有一天,人类在地球上消失了,也许是因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也许是因为一种全新的变异病毒,总之,一夜之间,地球依然转动,  相似文献   

13.
暖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一个专门的课题。这一课题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推出了一个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其中就有一个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子计划。国际生物气象学会也十分重视这一课  相似文献   

14.
<正>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科学对人类健康与生存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中国,临床肝移植的发展历史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1963年,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肝移植在美国匹斯堡完成,而那时年轻的新中国正百废待兴。1977至1983年间,我国共计完成57例肝移植手术,这是中国肝脏移植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然而,肝移植患者中最长生存期仅  相似文献   

15.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因此,健康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的。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是不健康。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或虚弱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和社会的完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第三状态,也就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采用文献资料法、信息查询法等方法,对当代人类的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剖析,提出体育是亚健康向健康转化的重要手段,使更多的人了解体育锻炼对亚健康预防和消除的独特功能,促进全民健身及大学生体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观点     
<正>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总体弊大于利,"防范气候风险"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影响、适应、经济社会过程等不再是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在一个复合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全球气候风险指数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气象灾害风险通常较发达国家高。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业的发展,为全世界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大量耗费和环境不断污染已经空前严重,危及人类在新世纪的建康和生存。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新世纪的主导。  相似文献   

18.
王前  唐跃洺 《探索与争鸣》2023,(11):49-57+193
新型人类增强技术的现实应用和可能前景引发了诸多学者关于“超人类”的讨论。从机体哲学视角看,人类本质上是生命机体、人工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的耦合。人类增强技术作为改造人类自身机能的技术,如果能够带来各类机体的协调发展,将使人类发展进入更高级阶段但不会催生出“超人类”;如果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破坏了各类机体的和谐关系,就会带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异化,这种意义上的“超人类”对人类社会是不利的。富勒等乐观派提出的理由和悲观派对“超人类”的忧虑都存在忽视各类机体之间有机联系的倾向,前者孤立看待人类增强技术带来的益处,而后者夸大了人类增强技术带来的风险。运用机体哲学的原则和方法评价“超人类”的相关思潮,有益于新型人类增强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冠疫情治理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公共卫生外交是促进各国进行公共卫生合作、建立疫情全球防线的关键举措。通过开展公共卫生外交,一方面,中国争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满足了中国抗击国内新冠疫情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凭借丰硕的抗疫成果在全球树立了典范,通过对国际社会进行疫情通报、经验沟通、技术合作和医疗援助,推动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守护了全球疫情防线。同时也应注意到,国家层面公共卫生安全战略的不完善、一些西方国家的大国博弈旧思维,以及各国公共卫生治理理念与能力的差异等问题对中国当前的公共卫生外交提出了挑战。对此,中国应尽快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战略,秉承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大力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外交并积极贡献卫生公共产品,以巩固新冠疫情防控的全球战线。  相似文献   

20.
6月5日世界环境日设立于1972年,目的是为纪念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提醒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每年这一天,全世界各地都会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近年来,我国也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不仅注意到环境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