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之完善——以加拿大的保释制度为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在法律规定上的不完善,使其承担的降低审前羁押率的预期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鉴此,有必要借鉴加拿大保释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我国取保候审的性质与程序构造、取保候审的方式、取保候审中的证据运用、取保候审的救济以及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特殊规定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保释制度,我国在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中规定了取保候审制度。本文拟从英国的保释制度入手,剖析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之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借鉴国外保释制度之长以改造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之短,改变我国在这一制度上的权力配置,实现从"权力主导型"向"权利与权力混合型"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取保候审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致使超期羁押、变相羁押已经成为目前刑事诉讼的最突出问题。文中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基础进行了反思 ,认为应当将取保候审确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权利 ,并借鉴英国的保释实践 ,提出了构建程序化的取保候审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殷一琪 《法制与社会》2010,(32):40-40,44
与西方国家的少年保释制度相比较,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呈现出程序保障性、适用非常态性、适用非专门化的特点,出现保证方式单一、监督手段缺乏、监管措施缺失,适用难以统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完善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一种,本是为缓和高羁押的状况而设置的,但现实中取保候审的适用却差强人意,背离了立法者的本意。本文从比较法的视角,在对英国的保释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提出了几点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6.
李楠 《中国律师》2003,(6):9-13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据,1993年至1999年全国政法机关每年超期羁押一直维持在5万至8万人之间,1999年达到84135人,2000年为73340人,2001年为66196人。虽然全国的人数在逐年下降。但各地的数字却不容乐观。重庆市在1997年超期羁押1278人,1998年超期羁押1593人,1999年超期羁押1826人,2000年超期羁押1846人,逐年上升。就取保候审而言,北京2001年取保比例为33%,2002年的比例为37%。以上数据证明,长期以来,取保候审、超期羁押已成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痼疾,为加强人权保护,推进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中心、英中协会共同主办,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协办召开了以“英国保释制度、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措施的关系、目前超期羁押的现状与危害、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缺陷与出路、人保与财保措施的关系、借鉴保释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保释的程序设计及配套保障机制”为主题的“保释制度国际研讨会”,现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录如下,以飧读者。 ——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论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在我国是一项强制措施,其使用范围、保证方式、决定程序以及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履行等均受诟病,羁押的实质是拘留、逮捕措施的必然状态。羁押是常态,取保候审是例外。遵循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有关保释的精神,借鉴法制发达国家保释制度之长,以改革和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从而使取保候审成为一项保护公民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英美法国家刑事诉讼中,保释是被逮捕人或者被羁押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保释制度在保障公民权利,降低羁押率、节约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分析其与取保候审的本质差异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和微观提出改革取保候审的建议,确立保释是原则,羁押是例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周伟  邵尔希 《现代法学》2007,29(1):154-161
保释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羁押替代措施。在欧美法治国家,保释是常态,羁押是例外。取保候审是我国《刑诉法》规定的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因应刑事司法中保障人权的趋势和要求,扩大适用非羁押措施是刑事司法改革内容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社会状况下,囿于文化传统、民众心理、司法体制、物质基础、社会控制手段等因素,扩大适用取保候审存在诸多困难。认识和面对这些困难,以做出正确的改革选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论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英美法国家刑事诉讼中,保释是被逮捕人或者被羁押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其中,英国的保释制度历史最为悠久,立法最为完善.本文对英国保释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借鉴英国保释制度,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将取保候审制度纯粹作为国家权力行使制度对待,而从被追诉者权利保护的角度而言,取保候审制度是被追诉者应当享有的一项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也体现了这一属性。但是由于我国司法理论和立法规定的缺陷,导致了被追诉者取保候审权利保护的不足。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借鉴国外保释制度的优点,改革《刑事诉讼法》第51条的规定,以第52条为根基,完善取保候审制度;而且,由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成本过低,还应当规定脱保行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郭天武 《政法学刊》2006,23(6):10-15
英美法国家与大陆法国家有关保释概念的表述并不相同,相应的两大法系对于有关保释的具体制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是英美法国家,还是大陆法国家对于现代保释理念的理解是相同的,即现代保释是一种权利、是一种有条件释放、是一种可能导致惩罚的承诺、是一套完整的诉讼程序。这种现代保释的理念与制度对于我国保释制度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外法医鉴定制度的比较和分析,剖析出我国法院法医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现状之成因进一步探析.全文从法医鉴定结论之证据属性及现状成因二个方面来论述我国法院去医鉴定制度必需重构的理由,并对鉴定制度中鉴定机构、鉴定人制度、鉴定结论采信方面提出了重构的模式及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同一个债权被数个担保措施保障,应当区分情况而定担保人相互间是否享有追偿权:在共同保证、共同抵押的场合可存在追偿权,在混合共同担保关系中,物上担保人之间、物上担保人与保证人相互间不应享有追偿权,除非当事人之间另有约定或法律另有规定。反对此说者,在解释论层面不合中国现行法及法理,在立法论层面不宜被采纳,因其未能证成担保人相互间存在着各项义务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共同关系,利益衡量时未能全面而平等地照顾到担保人的全体,不当地限制了意思自治原则作用的发挥,未把债的相对性和自己责任等原则及规则纳入权衡因素,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交易关系,忽视了系列交易、一组交易中各个子交易之间环环相扣、处处衔接的特殊安排。其所谓公平理念及标准以及当事人预期,明显带有解释者的主观偏好,似不中立。至于将降低交易成本作为混合共同担保人相互间享有追偿权的根据,更是偏离了路径。  相似文献   

15.
劳务派遣是企业的一种用工形式,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中国则稍晚。对于其法律性质,目前学界还存在争议。中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务派遣制度,然较之于外国立法,仍存在需要完善之处。在考察各国劳务派遣立法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司法实践,对中国劳务派遣的完善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举争讼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国外选举争讼的性质、争讼范围及解决选举争讼的基本模式看,我国选举争讼制度存在争讼范围过于狭小、诉讼程序简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代量商的商誉损失补偿请求权是为弥补委托合同的缺陷,基于公平合理原则为代理商提供的一项救济制度.当代理商的活动为委托人带来了经济利益,却因代理契约的终止而不能获得报酬时,代理商有权获得补偿.但该项权利的行使须符合相应的条件并受最高补偿额和期限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律》2008,(1):45-46,113-115
原告星源公司是一家在美国注册成立,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从事咖啡零售业务的公司。原告统一星巴克系中外合作企业,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于2000年3月2日成立。“STARBUCKS”文字标识于1985年11月26日在美国进行了商标注册。  相似文献   

19.
Economic,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la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1 one form of which is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activity of the Soviet state. The origin of exhibit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apitalist industry in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Exhibitions of this period were, for the most part, of a national or regional character and took place under the aegis of conventional law.  相似文献   

20.
Today, international taxation is at an inflection poi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plan on 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BEPS) and enforce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 reshaping taxation rules and principles. As a crucial aspect of outbound taxation, foreign tax credit is expected to embrace the normative objectives of the new era, which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ing all trans-border business activities to equitable, efficient, and coordinated taxation. Currently, China’s foreign tax credit prescribes in an incompatible pattern; it lacks clear legislative intent, despite marking specific rules with archaic unilateral characters. To reform this regime, legislative principle should reflect the latest consensus o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nexus and ensure that the income derived from trans-border transactions falls under a minimum tax. Regarding specific rules,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active and passive incomes be distinguished and the equity holding threshold of obtaining indirect credit be lowered. China’s foreign tax credit reform should take an inclusive perspective,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