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檀雪菲 《理论探讨》2003,(5):115-116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由于政治改革方针政策的失误,导致多党制成为事实,戈尔巴乔夫和苏共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没能保护和坚持苏共的执政地位。苏联剧变与苏联多党制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改革的发动者,同时又是官僚特权阶层的成员。他的这种双重角色使他在改革中把追求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置苏联党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同时也使他不可能领导一场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剧变。  相似文献   

3.
正激进改革导向歧路苏联解体已经二十年了,苏联改革的教训问题一直令人深思。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然而,如果从苏联改革的历史过程来看,就会发现,苏联改革失败而中国改革成功,其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4.
姚颖  安启念 《理论导刊》2008,3(5):34-38
审视苏联剧变的历史成因,应该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武.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影响与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选择两个角度着眼.条分缕析地说明苏联解体之前的社会发展现实与苏联领导人的文化抉择,是十分复杂的历史命题,应当从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代背景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价值理想等角度分别加以思考,使"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改革已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比较广泛和深入展开的阶段。这是近两年来坚持实行改革的方针和不断克服种种阻力而取得的重大进展。 苏联真正下决心实行改革的时间并不长。米·谢·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在当年4月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才比较紧迫地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经济体制的主张。1986年春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加速社会经济发  相似文献   

6.
姜长斌 《理论视野》2007,91(9):53-56
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苏联改革已经过去二十年,至今仍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最近,一批参与过当年改革的各界人物出版的新书《奔向自由》证明了这一点。本文结合书中各种观点,从我国成功改革的角度,尝试给予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7.
戈尔巴乔夫访谈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戈尔巴乔夫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于苏联社会性质的演变、苏共政权的丧失和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他提出的错误思想理论,推行的错误路线,是导致苏联由改革变为改向的直接原因。研究苏联剧变的教训,不能不关注戈氏在苏联剧变前后的言行。我们在此刊登这篇访谈录,目的是为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们提供一份参考资料。对于戈氏的言论,相信读者会自行作出是非曲直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8.
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和近因,也就是在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以后那一段时间出了大问题,"问题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戈尔巴乔夫通过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一系列错误的路线和政策,不但没有解决苏联历史遗留的矛盾和问题,反而使苏联出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整个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剧变,有70多年历史的苏联最后解体。这些事实,实际上宣布了这些国家改革初衷的失败。当前,中国改革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进程逐步加快,如要更好地坚持成功的改革,从反面吸取一定的教训,就是十分重要的。一、苏东改革的失败在一定范围和某种程度上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性。这种尖锐性又以人民群众与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形成社会主义实践的危机。这种矛盾正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势在必行的根据。中国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克服一定程度上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对苏联演变原因和教训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中国应该怎样评价自己的历史以及今后的改革方向,如何分析苏联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前因后果,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苏联演变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如何评价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问题上,中国的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和判断都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是缘于隐藏在价值判断中的阶级立场不同。全面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区分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运行机制两个层次。中国应该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吸取教训,划清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观的界限,防止中国步苏联改革演变悲惨结局的后尘。  相似文献   

11.
李瑞琴 《理论探索》2007,4(5):41-45
苏联剧变的根源,需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过程中去探究,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探究,从苏联改革进程中去探究,从苏联剧变的过程中去探究。  相似文献   

12.
李冠杰 《学理论》2012,(1):40-4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奇葩,它使落后国家短期内走上工业化道路。面对苏联社会中的严重矛盾,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开辟新局面。他在苏联尚未作好改革准备的情况下,短期内进行全面改革,最终无力控制局势,导致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0月8日至12日,苏联社会科学院的两位教授,符拉迪米尔和谢列平,应邀出席在上海樱花渡假村举行的第一届国际人力资源发展和评价中心学术会议。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利用会议空隙时间,就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改革与他们广泛交换了意见。苏联学者的诚挚和坦率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将对话(我方为甲,苏方为乙)记录整理如下,以供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改革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钱亚梅 《理论导刊》2007,3(10):124-127
阅读了《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一书并查阅了一些有关戈氏改革的书刊资料后,笔者以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谓是飘渺的理想幻灭于沉重的现实,但是,如果不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史地位持嘲弄讥讽、鄙夷和不屑的态度,那么,这些著作应该被看作是我们"咀嚼"苏联改革失败这一苦果必不可少的思想佐料。  相似文献   

15.
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20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和总结苏联政治改革与民主化的教训,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以为戒:一是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手段,改革不能变成信仰放弃、方向背弃、主义抛弃;二是苏共是苏维埃政权和政治体系的根本和核心,失去了苏共也就没有了苏联。三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总之,政治改革必须有利于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必须有利于提升政治民主、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要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探索一条科学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苏东剧变问题研究始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几年,国内学界以新的时代视角、新的时代特色为坐标和中轴,对苏东剧变问题的研究深入持久,构成以下前沿问题:苏东剧变教训研究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戈尔巴乔夫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兴起与苏联演变、俄罗斯重评苏联历史、俄历史教科书编纂与修订得到持续关注,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问题研究逐渐展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研究苏东剧变是基点。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登上苏共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后拉开帷幕,随着苏联社会改革的深化,作为官方哲学的苏联哲学--苏联时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苏联哲学界"寻找哲学本质"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却遭到批判、否定,随着苏联解体,苏联形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也彻底终结了.  相似文献   

18.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是个宁愿担风险促进改革、而不愿守摊子做平庸之辈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是下决心和改革同沉浮的,是决心要改革的.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改革的紧迫感?这是有其背景的,涉及到一个对苏联总的基本的看法问题.今天对苏联怎么看?我个人的看法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苏联是一个有实力的国家;第二句话,它又是一个严重缺乏活力的国家.先说实力.从纵的方面比较,七十年来,苏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莫斯科11月1日电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他新写的一本书中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革能于本世纪末把苏联在经济、社会、科技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等方面“引上新的境界”。他说,社会主义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都取决于改革,“我们决不从改革后退,我们必将把改革进行到底”。戈尔巴乔夫这本新著——《改革与对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是应美国出版商请求而的,今天起分别以俄文版和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5)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思想,其核心是"发展人民自治制度"。其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列主义民主思想,来源于对苏联历史的反思以及西欧民主社会主义。这一思想反映了苏联人民要求民主和发展经济的愿望,但由于存在严重缺陷而导致民主化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