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舍斯托夫是西方社会公认的著名的研究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学者,舍斯托夫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都强烈地表达了反对理性,反对普遍性、必然性对人性的压制的观点,但他们的哲学又有重大的不同.舍斯托夫认为克尔凯郭尔反对理性是不彻底的.这样,舍斯托夫在肯定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基本倾向的同时,又对克尔凯郭尔哲学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1)
受所处的时代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克尔凯郭尔的个人生存之路充满痛苦,哲学思考成为他缓解内心痛苦的一剂良药。他发现在认识问题上,怀疑与信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通过不断地认识自我之后,他逐步走向非理性个人生存的信仰之路。克尔凯郭尔非理性哲学不仅对个人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还批判了陷入传统理性思维框架里的形而上学,对哲学未来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马克思从不同的哲学思想出发对异化进行了深入思考。从异化的实质看,二者关于异化的逻辑前提、发生机理和发生动因存在不同。从异化的结果看,二者分析了异化对人、自然和社会产生的不同后果。从异化的扬弃看,二者的原则和具体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子和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比较分析,丰富了马克思和老子哲学的比较研究,对推进老子哲学现代化以及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界对《穆勒评注》的争议很大,争论主要围绕《穆勒评注》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系。《穆勒评注》与《第一手稿》的顺序、内容之争论,终究归于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二者内在的关联性,应从马克思整体思想历程中把握这一时期思想变化,在逻辑性中探寻交往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关联性。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马克思将视野放置在现实历史进程上,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一种新的从现实出发的理论逻辑。从思想逻辑和现实逻辑出发,马克思开始探索自己的研究道路。哲学和经济学两条路径相互补充和完善,不同视角求得统一,孕育了马克思的总体性批判方法,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苏畅 《学理论》2013,(22):73-75
将"怀疑"与"存在"这两个在哲学界争论至今的论题作为探讨方向,并将二者同构为一个有趣的研究命题,怀疑论思想并不是通常误读意义上的那般狭隘,它并没有禁锢人类的哲学之思,反而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向与逻辑方法。分别以休谟的怀疑论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进行深层次探源,旨在揭示一个人类思维之妙的哲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都蕴含着制度异化思想。前者主要批判经济制度异化及其引发的政治制度异化与法律制度异化,后者主要批判政治制度异化及其引发的法律制度异化与文化制度异化。双方虽然在制度异化思想的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都认为经济制度异化与政治制度异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并且都强调通过防止与消除制度异化进而建构正义与理性的制度以实现自由。通过分析二者制度异化思想上的异同,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一种社会实践偏离甚至违背其理论目标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异化。  相似文献   

7.
李湫杰 《学理论》2014,(1):38-39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并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现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等方面,二者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3)
马克思早期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通过对鲍威尔犹太人问题的批判,清晰地说明了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和人的异化,进而提出人的解放。马克思认为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要消除人的异化,而使犹太人解放也是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通过这个过程马克思逐渐完成思想上向哲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于技术问题作出了反映各自时代现实的论述和阐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批判思想。虽然他们对于技术的批判有着某些相通之处,但是对于技术的本质的理解以及救赎之道等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有着根本的不同。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在技术批判问题上切入的视角不同,马克思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从资本的角度出发,海德格尔则是从语言层面上对技术做形而上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8,(12)
目前,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人与技术互动关系思想少有专题化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多是散见于马克思技术思想和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研究中。国外学界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关于技术的作用研究和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研究两个方面。国内学界则主要集中于马克思科技思想研究、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研究以及马克思技术与人性思想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9,(12)
马克思科技批判思想并非对科技本身的批判,而是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马克思在其异化理论中批判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劳动者造成的异化问题。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劳动者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对劳动者肉体的摧残和对精神的异化。深刻理解马克思这一思想,对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应对科技异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理解问题上,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当今许多思想家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放弃了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总体立场,因此也就决定了在思想上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路径的含混不清。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基本前提是人的生存、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他确立了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批判原则,并由异化出发,循着对资本主义的资本、货币、拜物教和形而上学以及它们之间的谋和的思想路径,对现代性进行总体性的、本质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宗教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必然的逻辑起点.宗教批判不仅可以使得马克思把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改造有效地联成一个内在的整体,使之成为同一理论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达.同时,也可成为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另一条线索,即:正是对宗教异化的批判才导致对其他异化的批判,作为起点的宗教批判与其作为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存在着逻辑与现实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我们讨论马克思主义如何切入现实的问题,仍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去吸取经验和营养。马克思早期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与青年黑格尔派、激进批判家发生了理论视野的分歧。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宗教、人们的观念、道德等的异化应该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异化中去理解。他因此与恩格斯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由宗  相似文献   

15.
姚顺良 《理论探讨》2007,13(6):38-41
关于"异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界已进行过长期和广泛的研究,但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对"异化"范畴和"异化"理论形成过程的全面梳理,可以更为深入地揭示马克思接受"异化"理论的具体语境,特别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演化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以前"异化"经历了从"经济的日常观念"到"社会—价值的概念"再到"哲学的范畴—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化。对马克思产生直接影响的是黑格尔和布鲁诺.鲍威尔,特别是费尔巴哈和赫斯的异化理论。马克思从异化思想萌芽到自己独特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并非单纯外部语境的产物,而主要是其实践批判不断深化(宗教和哲学批判—国家和法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理论上对异化根源不断追问(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经济即财产异化—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与诺奇克国家理论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诺奇克国家观的异同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二者均反对思辨的契约论传统,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寻找国家的基础,诺奇克提出“反契约论”的国家起源图景;在国家职能问题上,诺奇克提出“守夜人式”国家的观点,与马克思思想有相通之处;在国家的未来发展问题上,诺奇克描绘的理想模型实际上是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思想的再发展。文章还回应了诺奇克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批判,并总结了二者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正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腐败产生的根源,在对私有制、资本异化、劳动异化、正义的虚伪性、消费主义以及官僚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社会构建廉价政府的设想,并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与运行方式等方面对廉价政府做了一系列论证,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对当今中国廉政建设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内在的逻辑转换,进而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批判学说。具体表现在:在哲学上,马克思扬弃了人本学的异化逻辑,从黑格尔关于社会关系矛盾分析的历史辩证法中,生发出现实的批判张力;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思维方式,引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与批判。这一系列转换,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的相关性。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实证科学与人本主义的内在整合与超越,有其科学的理论视界和现实意义,那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证科学或者仅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出发引申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都是片面理解马克思的结  相似文献   

19.
郝瑞斌 《理论探讨》2008,42(1):47-4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并非对宗教问题"几乎根本未予考察",事实上,马克思正是藉"异化劳动"发展、深化了"宗教异化"的思想.彰显这个一直以来被遮蔽了的批判维度,有益于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本真存在着的原初逻辑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货币是马克思深刻理解市民社会本质的关键范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货币的认识突破了哲学批判的单一视角,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私有财产)的批判,深刻指出了货币的劳动主体本质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在“货币”片断中,马克思以哲学批判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刻揭示了货币的媒介作用、颠倒力量、需要异化和量的规定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货币思想的理论突破,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方法论创新的具体应用,对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