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要以逆理论生长进程为路径,全面宣传学习、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靶向传播,精准定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当代的大学生,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三是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
潘小宇 《湘潮》2016,(1):36-37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当代高校肩负的历史重任。高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完善相关的机制,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人才队伍,建设传播的平台等途径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借助大众化的过程得以发挥理论的生命力。文本,就是其存在、施力、做功的载体和形式。推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深入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文本类型及其传播特点、传播策略,这是增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播效果,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重要前提。相对而言,实体文本具有直观、动人的特征,而虚拟文本则具有鲜明的流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征。它们的功能也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4.
陈始发 《理论学刊》2012,(7):14-19,127
80多年前,中共在中央苏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了非凡成效.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包括: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建立网络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空前大众化;贯彻通俗化与艺术化的方针,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这些举措对于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人民大众进行传播,使人民大众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其结果。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前提;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民大众素质为重心;以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环境与机制为基本点。  相似文献   

6.
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通过大众化得以深化;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大众化是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大众化直接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时代化保持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迫切要求;当代世界潮流和趋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构成极大压力。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是:转变理论思维,改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感染、凝聚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建设;坚持现代化方向,着眼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传播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定切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计划,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总结这些经验对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文钱 《党史文苑》2012,(2):58-59,78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规律,有助于加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效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内在的传播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在于充分发挥传播者的主导作用,实现传播形式的科学化和大众化,促使传播技巧的生动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9.
王虹 《新视野》2012,(3):28-3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切认识和自觉担当,在语言形式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开拓性探索:感悟大众生活,使马克思主义简明扼要;贴近大众情感,使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契合大众认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创设大众语境,使马克思主义富有感召力。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找准着力点。可以说,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与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保障;关注现实,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之路;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保障;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平台是推进马克思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领导苏俄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和武装大众的问题。列宁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用肢解的、修正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他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联系客观实际,也就是要与俄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任务、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大众化的实际对象相联系。他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运用学校课堂、通俗化的语言、媒介、实践生活等多样化的载体形式。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4,(8)
只有形成持续不断的动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有效推动和进行;包容发展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为民谋利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动力,科学有效的传播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动力;要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理论传播效果等途径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3.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推进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传播主体方面主要表现为信誉缺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偏低、管理规程不完善、组织领导能力不足;传播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为不贴近生活、不通俗易懂;传播客体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不浓、分层化趋向明显;传播媒介方面表现体现为传统媒介式微、新媒体经验不足、两种载体的利用率都不高。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提高理论素质、发挥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作用以提高传播者的传播力;二是要选择贴近群众的内容、注重创新性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俱进以提高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三是要增加传播客体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受众参与度、变被动为主动传播以提高传播客体的接受力;四是要利用网络技术促成传播媒介现代化、整合优势传播资源、打造全新传播格局以提高传播媒介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也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如开启"数据驱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搭建以受众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平台;跨界融合形成"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链;创新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课堂类型。  相似文献   

15.
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要进一步利用好新兴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承载作用,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网上传播的主阵地,就要加强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访谈、直播和视频的载体作用;构建掌上学习平台;构建网络学习教育平台;运用博客、微博等新技术,开展拍客、播客等新业务;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发展让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提供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和资源,激活了主体积极性,也带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如传播去中心化、信息控制弱化、受众分化等。对此,本文以对话教育、隐性教育和生活教育为理念,从数字化理论资源建设、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信息把关审查等四个维度展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蒋伏虎 《唯实》2010,(6):16-19
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时,只是徘徊在欧洲的“幽灵”。后来成为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归功于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使这一科学理论得以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依靠工人组织特别是工人阶级政党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培育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特别是工人领袖的过程中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方法和途径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然要面对受众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主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与受众等三对主要矛盾,这就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与受众的建设,改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环境与机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基于中国化、时代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时代化是中国化、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是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中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等视角探讨三者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理 《理论学刊》2012,(5):16-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以人民大众为主要话语对象,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以贴近生活的话语内容为核心,以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为辅助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从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情感、分析框架等五个维度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