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主张,新民主主义理论逐步形成,推动中国走上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的视角审视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并且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的思想和主张的透视,将对当今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进一步传播,而且深入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以唯物辩证法的风行一时为最.究其缘由,这首先是理论自身整体性和逻辑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出于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具体说来,当时的"唯物辩证法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的经典原著被大量翻译出版,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从前;第二,有关唯物辩证法介绍与研究的著作和教科书也被大批翻译出版;第三,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介绍唯物辩证法的论著也日益增多,其中李达、艾思奇等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和中国化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侯静 《党的文献》2011,(6):58-62,85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被进步知识分子消化吸收后,在20世纪30年代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学术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围,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广泛领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目的任务、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自觉而深入的探索,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必须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民族的表现形式、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还在于他们能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进行正确把握和引导,以保证其健康、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根据社会实践的新变化、新特点,通过对苏联经验的哲学反思、对哲学论争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性,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通"和"应用"问题,从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对民族化的问题进行了理论说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他还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就辩证统一规律、真理发展规律及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问题、发展问题、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问题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的哲学论题,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获得了迅猛发展。面对国民党编织的严密文网,左翼文化界采取巧妙的宣传策略,灵活利用一切办法,如通过形式的伪装和向中立甚至国民党报刊渗透,终于突破了层层封锁,为左翼文化运动的勃兴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宣传阵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解决失业问题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中国到处弥漫着失业恐慌的阴霾.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中西杂糅的方式治理失业,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成效,反映了国家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体认程度.由于失业对策自身存在局限性和局势的日益恶化,政府无法获得根治失业的两个支撑点即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最终失业问题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成功,就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出了伟大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也是我们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前提。黄宏、程卫华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撰文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  相似文献   

9.
韩广富 《理论学刊》2004,(5):102-105
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经济危机促使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根本出路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中国知识界就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先决条件,中国现代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的资金来源,现代化的实现步骤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把对中国根本出路问题的探讨从文化领域推进到经济领域,实际上提出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20年代,“阶级”概念已被中国共产党大量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后来扩大到以“阶级意识”来分析问题,如反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局势,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革命理论发展的需要,“阶级”概念被扩大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具体阶层,及其在中国革命运动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判断,因时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多次改变。由此中共逐渐建构起一套针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同时,“阶级”概念扩展到党内,成为思想斗争的理论武器。这样,“阶级”概念不但包含了实体性“阶级”本身,而且包含了“意识”意义上的“阶级”。以“阶级”概念为分析起点的阶级理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王恩宝 《世纪桥》2002,(5):16-19
1930年,中共满洲省委在东满、南满和北满的农村大批吸收原朝共党员以及进步朝鲜族农民人党,建立起较广泛的农村基层组织,从此迅速推动了东北农民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农村反日游击战争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在东北党史和革命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弄清  相似文献   

12.
孙堂厚 《世纪桥》2004,(2):59-61
20世纪30年代一批旅居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者曾经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组织,一批朝鲜革命者、抗日战士曾经在同一地区参加过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朝抗日战士在长期坚苦卓绝的战斗中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有关这段历史的事实,还很少予以全面的揭示和论述,致使这  相似文献   

13.
14.
王宁 《党建文汇》2008,(2):39-39
一位富裕家庭中的少女端坐盆景一旁留影。少女衣服系上乘质料。发稍齐平。坐姿端庄有礼,显示出良好的教育背景。  相似文献   

15.
关税自主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协定关税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过程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危害,坚持彻底反帝立场,坚决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积极声援、支持广东政府收回关余的行动,深刻揭露北京关税特别会议的实质,激烈批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对关税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大力宣传,在关税自主活动中的坚定态度与积极作为,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主要针对中国周边国家及其他亚非拉国家,但很快就明确这一原则也适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进而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基础之上,使和平共处原则内涵日益丰富。但是,"一边倒"的冷战体制背景很快又促使了中共认识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敏 《北京党史》2011,(4):59-60
北京市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曾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与指示下,采取了消烟除尘、改造锅炉等措施,来治理大气污染。至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工业废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纪90年代至今。北京市不断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为保护大气环境进行着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是太原改革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太原市新一轮改革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对外开放整体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基本构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步增长,整个社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认真回顾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利用和限制”、“改造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使资本主义绝种”等四个阶段。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亦有国际因素的影响,还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相矛盾的思想根源。理清这些问题,会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艾思奇,一个奇怪的名字,不少人还以为是个外国人,原来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写过一本书,名叫《大众哲学》,于1936年1月出版。这本把哲学还给民众的通俗化哲学著作,不到5个月就连续出了4版,十多年一直成为该出版社的畅销书,创下了连出32版的奇迹。蒋介石骂他的《大众哲学》害死人,还操着浙江奉化口音说: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