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道德哲学具有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特征。中期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阐发了道德哲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作为社会结构和运动的要素进行了道德社会学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想是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和谐社会。恩格斯在晚年所阐述的马克思和他共同建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他们所理想的自由及其秩序的道德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求实》1980,(Z2)
29、为什么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 历史阶段相联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有几百万年,而阶级存在至今不过数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迟早要归于消灭。马克思研究了这一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都存在着道德问题,存在着道德困惑与道德建构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道德建设不断完善和更趋合理化的历史。 (一) 道德属于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阶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是不同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但道德不同于政治、法律,  相似文献   

4.
康德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截然不同,虽然两者都明确地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并围绕着人来进行道德体系建构,但由于二者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道德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在先验哲学中,康德将人看作是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二元的有限存在物,并为人的认识能力规定了界限。因此,康德将道德律作为一条绝对命令而颁布给人,将道德标准作为先天的知识而赋予人。与此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出发,从人的活动中、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中考察道德的产生、存在和变化,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伪善,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的本质,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道德样态,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有关人类社会政治历史的著作来看,他考察了人类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氏族时代上层建筑的起源及其最初形式,原始社会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发生阶级分化时代的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及其演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及以后各个历史时代的上层建筑形式,还总结了巴黎公社即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上层建筑的一些具体形式。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处在伴随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历史延续过程之中,它的内在结构及各个相关的组成部分,它的具体形式、性质和职能都历史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娓军 《新湘评论》2010,(11):63-63
恩格斯在此从道德的历史与逻辑的发展上批判了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论,深刻论述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恩格斯认为道德并非像杜林所说的那样,它不是从来就有、永恒不变的,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各阶级都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凌驾于一切民族和时代之上的永恒不变的道德是没有的,且“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道德的表述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上。他的道德批判具体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维度: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批判,二是对一般道德的理论批判,三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社会结构与制度的道德批判。通过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辨析和阐释,可以在历史语境下更深层次地解释马克思理论中的道德思想。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价值审视。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和现实关怀,它为人们提供了通达“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和寻求美好生活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9.
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探讨人的价值问题,但人的价值的实现问题确是马克思的学说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与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不是孤立地、抽象的讲人的价值,也不是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和阶级来讲人的价值。马克思始终强调人的价值的现实性,主张从现实的、感性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价值的实现问题。"现实的个人"是人的价值实现的逻辑基石;"自由"是人的价值实现的理想目标;"感性实践"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起始范畴。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历来十分重视对这一范畴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生产力范畴的理论指南。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的理解上发生了偏差,即仅仅从社会历史的物质前提、基础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很少或忽视了从主体、从人的活动和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中所蕴含的属人性,即生产力同时也是人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的方面。马克思一再指出:社会发展即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无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它决不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意志的超历史存在物,始终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人类历史的命运。生产力只能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说过,社会文明“是建立在人口的一定限度上的”。恩格斯也曾强调:人类必须“从道德上限制生育的本能”。遗憾的是,我们曾经长期忽视甚至遗忘了经典作家的这些科学论断。为此,我们付出了足够的代价,尝到了难言的“苦果”。现在,我们必须从道德上来审视人口问题,对人的生育行为进行道德价值判断,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提供强大的社会舆论和道德支撑。   生育行为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道德对人类生育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从历史上看,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就一直在调节人…  相似文献   

12.
关于技术领域中伦理问题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过程与伦理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技术的价值评价依赖于人们对价值理性的自觉,而价值理性的自觉需要技术来引导。文章从生态伦理的内在价值、生命伦理的价值重新定位、网络伦理的社会价值评价、工程技术伦理价值在内统一性等多层面,分析技术领域的伦理问题。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探讨技术领域中伦理问题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对推动技术伦理学的发展和人类道德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过程,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决定论。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资本主义生产规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历史依据,论证了其灭亡过程,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走向了科学;他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中,将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本质力量归位于人自身,给予了人类掌控自己命运的现实可能性,从而赋予人类“积极的自由”以现实的基础。因此,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在其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建构历史理论、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论证人类解放理想的理论前提,是贯穿他一生的理论研究对象。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探索的历程来看,他经历了对市民社会认识的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想具体的三个阶段。马克思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探索具有内在的关联,是他对研究对象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四重规定性来看,他始终坚持经济学分析与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经济学与哲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在统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彰显了他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  相似文献   

15.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为马克思自由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批判启示。康德自由观主要表现为实践理性下的道德自由,主张只有在理性自律和道德准则下人们才能为自己立法。黑格尔主张以绝对理念作为逻辑前提的精神自由,将自由的实现寄托到绝对精神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将自由落实到“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历史中,将自由与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坚持人类通过不断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在实践中实现真正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既不是一个既定结果,也不是抽象的道德理念,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领域思考自由,扬弃与革新了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和黑格尔的精神自由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从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性批判过程中来揭示社会和谐的历史必然性和应然内容.所谓和谐社会,应当包括内在和谐和外在和谐、理想层面的和谐和现实层面的和谐、和谐的秩序与秩序的和谐等方面,从内容看包括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可以归结为"社会的统一"的问题.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很丰富,一些思想很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尤其是他创立新哲学时的作品和早期著作中的和谐思想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霍耐特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确立了新的研究视角,实现了社会批判的"承认理论转向",转向的标志著作是《为承认而斗争》。在《为承认而斗争》中,霍耐特按照蔑视与反抗的道德模式解释了社会冲突的经验根源,并以此为据,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一开始就游离了承认运动的"道德语法",进而处于值得怀疑的倾向之中。殊不知,他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道德性裁判,有着严重的理论偏颇。事实上,马克思解释社会冲突"语法"不是主体性的"道德经验",而是现实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是"感性活动"自我异化的结果,从横向看,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对抗,从纵向看,表现为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阶级对抗。  相似文献   

18.
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道德与个人利益具有密不可分性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一定阶级的社会舆论、传统力量和思想信念对人们起约束作用的。在有阶级的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借以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道德。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靠内在修养,二是靠外在培育,两者缺一不可。利益是指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的好处。个人利益是一个客观存在,但…  相似文献   

19.
刘同舫 《探索》2012,(3):61-68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地位。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包含一个从"逻辑起点→逻辑展开→逻辑归宿"完整而严密的内在逻辑演进过程,还包含支撑其理论叙事与理论论证的结构框架及结构元素。其理论价值与理论力量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把握;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运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发展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中国意义与实现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生动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践进程,赋予人类解放在新阶段的价值意蕴、历史任务与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昭示着人类解放的新途径,展现人类解放理论的新视野;面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人类解放的基本立场,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与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一定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历史发展的人。其基本规定是: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历史存在物。从现实的人出发,在阶级社会中就是从人的阶级存在出发,主要是从代表社会未来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和根本利益出发。对马克思"现实的人"这一新解,对于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