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开津 《当代贵州》2009,(19):26-26
他的摄影只有两个主题:一是他认为即将消失的东西;二是他认为迟早要消失的东西。 他认为摄影的本质是记录。和他聊起摄影,聊起原生态,他提得最多的词就是记录。  相似文献   

2.
《唯实》2006,(3):F0002-F0002
沃建平的摄影,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绘画。这也许与他热爱文学,喜欢绘画作品有关。他以绘画的风格来摄影,又以摄影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眼眸。去捕捉风景,民俗,人情中所蕴含的美感。沃建平也因为不断延伸的镜头而获得全新的视野与独特的视力。  相似文献   

3.
艾迪 《党课》2012,(21):105-106
我有一个朋友,一直爱好摄影。起初,他利用出差、旅游等机会,照了不少照片,虽是傻瓜机拍的,以我的眼光看,还不错。但朋友不满足,他的理想大得很,底线是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上限嘛,不提也罢。为此,他花重金把自己武装到牙齿,参加各种摄影采风活动,但始终也没脱离“摄影爱好者”的圈子,离“家”尚有不小距离。  相似文献   

4.
孟红 《党史纵览》2010,(2):19-23
徐大刚.1926年11月出生,他原来并不是搞摄影的专职摄影师,而是文字记者。1945年,19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抗战胜利后,他进入山东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报、沪郊农民报等报社从事新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他以前当记者时曾搞过摄影,  相似文献   

5.
1986年 11月 22日 ,首都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沙飞摄影艺术展览,展出了他的 200幅代表作品。作品展出后,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沙飞的摄影作品数以千升。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反映抗日战争光辉历程的作品,他的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较高的艺术性。他的革命摄影理论和实践,为新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时代的沙飞 ,爱好文学、电影、绘画、木刻,尤其喜爱摄影。 1936年 10月 8日,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上,他亲耳聆听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木刻家的教诲。鲁迅先生炯炯有神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 ,以…  相似文献   

6.
沙飞被称为“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沙飞第一次见到了他十分敬仰的鲁迅,并藉此为中国摄影史留下了一组经典照片,也是鲁迅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组照片。  相似文献   

7.
隔山 《党课》2012,(13):118-120
庄学本是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1934年至1942年间,他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和日记。这些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极高的视觉档案。然而,他的名字曾被后人遗忘了半个多世纪,直至今天,他在摄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才被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8.
影视圈外的人也许对“雷献禾”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是喜欢看电影的,肯定都知道《留村察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对电视剧情有独钟的,更会对曾一度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大雪无痕》印象深刻。雷献禾便是这些影视作品的导演。 我们是站在前辈人 肩膀上起来的 一心想当工程师的雷献禾,自己也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从影之路。1975年雷献禾参加了“长影”招收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试,并被录取,之后被分配到摄影间当摄影助理。 尽管雷献禾当初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但他还是要求自己干一行,爱一行。他利用业余时间啃起了摄影方面…  相似文献   

9.
官也好民也罢,有兴趣爱好,本无可厚非。但当这些“雅好”牵扯上利益,就变得只“雅”不“好”,成了“稚贿”脸上那层堂而皇之的面纱。爱摄影“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句坊间调侃,放到某位已被“双规”的高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除了“官员”头衔,作为“摄影家”的他,其摄影作品还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地铁里。  相似文献   

10.
摄影春秋     
1947年.正是蒋家王朝将要灭亡之时。一天,一位年仅13岁长相十分俊朗的男孩从汨罗乡下来到长沙,经人介绍找到了当时在摄影界名气很大的王楚云先生要求习艺。王先生是位惜才的前辈,揽过这个名叫姜新根的孩子,以问答方式和他交谈良久,觉得其不仅长相英俊.且思维敏捷,定是可造之材,便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也就是从这天起。姜新根便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人像摄影事业。  相似文献   

11.
“艺术家的一生也许注定是坎坷的。1950年3月4日,中国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沙飞,以一种传奇般的方式走完了他那传奇般的一生,从此无声无息,默默地长眠,听凭岁月冲刷着自己曾经拥有的辉煌。然而真正的业绩是不会被遗忘的。”这是沙飞的老战友石少华先生的原话。笔者借用作引,意在说明沙飞“亡而未故,死而复生”。——真的,沙飞依然“活”着!为摄影来到人间沙飞(1912·5·5-1950.3。4),原名司徒传,又名司徒怀,后更名司徒振华。沙飞,系他从事摄影后的笔名,用他自己的话作注:为了“振兴中华”,“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  相似文献   

12.
陇西人李军是一个当过兵的人。自从1990年在部队接触上摄影之后,他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8年来,他一直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述着西部雄浑壮阔的自然风貌和陇上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抒发着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与钟情。2008年1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摄影作品集——《定西风情》。  相似文献   

13.
河东区第二军休所退休干部谢凤章,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党员。退休后,他自学了摄影,还学会了用电脑写文章、发E—mail……生活充满了快乐。  相似文献   

14.
林强爱摄影,爱祖国的壮美河山,但他更爱摄影路上那一个个平凡朴实的普通人,爱镜头里那一双双清澈真诚的眼睛。“如果没有林强,我可能现在还生活在黑暗中。”甘孜州藏族老人扎西说起林强总是一脸的感激。几年前,林强关注和帮扶凉山“麻风村”的事迹让人深深感动。今天,林强这个名字又渐渐为四川藏区的群众所熟悉。  相似文献   

15.
商海弄潮儿     
商海弄潮儿刘风梅摄影:张勇他的部下告诉我:他属于那种认准了道儿就不回头的角色,人生的道路虽然坷坎不平,却一步一个脚印,值得一写。于是,我采访了他。下海袁清泉本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稳定、体面,收入也相当可观。然而,当改革的春风吹进中华大地后,他不满足了...  相似文献   

16.
周确 《奋斗》2004,(7):51-52
周确。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高级记者.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省新闻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2004年4月。周确被新华社派往拉美总分社工作两年.负责拉美地区十几个西班牙语国家的摄影报道任务。成为我省第一位常驻国外的外交记者。周确在我省新闻界影响很大。他1990年赴柬埔寨战地采访,1992年,  相似文献   

17.
摄影师约翰·道格戴尔正在给我拍照,他歪着头,身体向前微倾,一丝不苟地捕捉我的侧面影像。我坐在离他不到一米远的地方。我们俩身处约翰的乡村公寓里。房间里堆满了他的摄影作品,很难相信这些漂亮的照片是由一个几乎失明的人拍摄的。  相似文献   

18.
吴印咸,一个20世纪的同龄人,一个20世纪走过94个年头的人,在他94年生命历程中75年痴迷、献身于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事业,他在94岁高  相似文献   

19.
今年暑假看《人像摄影》杂志的招聘、求职栏目 ,因为自己教摄影课 ,比较关注摄影教育情况和社会摄影水平 ,也想了解一下摄影行业中求职的人到底水平如何 ,于是拿起了电话 ,了解到的情况令我吃惊 !第一位 ,今年三十三岁 ,从业十五年 ,初中文化 ,是老像馆的师傅带出的徒弟 ,对传统摄影比较了解 ,对今天的数字摄影和图像软件一窍不通。第二位 ,今年二十八岁 ,从业三年 ,以前是给超市送货的司机 ,因为梳着小辫儿 ,不男不女 ,不像好人 ,有人建议他当摄影师 ,小辫儿这种发型有摄影师的样 ,有搞艺术的感觉 ,结果他上了一个月摄影培训班 ,转行到摄影…  相似文献   

20.
1988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会决定筹建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基金,设立新闻摄影界最高奖——“沙飞奖”,以奖励最优秀的摄影论著、新闻照片和对新闻摄影事业有特殊贡献的人.为什么要用“沙飞”这个人名来命名新闻摄影界这种最高奖赏呢?因为沙飞同志是中国摄影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那短暂而熠熠闪光的一生,是以照相机为革命武器的一生.是他与他的战友们使波澜壮阔、生动易逝的瞬间变成了历史永恒,变成了千秋万代、无比珍贵的民族瑰宝.他用照片形式把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生动截取、概括展示,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境界,从而,使之凝固成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沙飞同志是中国新闻摄影领域有着特殊才干与特殊贡献的先驱者和民族功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