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燕 《党史博览》2013,(3):41-45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在孙继先晚年,在澄清大渡河战斗史实的问题上,却陷入两难的尴尬处境:他既不愿意把自己说成是勇士,又不愿意违背历史事实,屈从被误解的历史结论。他的老首长杨得志上将言之凿凿,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2.
同志     
新中国导弹事业的创建与前苏联专家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那个充满着激情与友谊的年代里,中苏双方许多人都在共同的事业中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即使在后来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几天之内撤走全部专家之际,有些前苏联专家仍然在许多细节上提供了帮助,使我们的导弹试验基地建设减少了许多损失。1957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代司令孙继先受命在戈壁滩上筹建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1959年2月18日,孙继先被任命为第20训练基地司令员。参与20基地创建的前苏联专家组组长谢列莫夫斯基上校对中国十分友好,他讲课从不对中方保密。孙继先…  相似文献   

3.
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首任军长孙继先的经历真是不简单: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孙继先是十七位强渡大渡河勇士的营长;解放舟山群岛,是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起始,孙继先率部打进舟山本岛;发展航天事业,是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孙继先走进了这一神圣领域,成了航天城内的首任司令员。  相似文献   

4.
随着“神舟”六号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名声大振。这里是我国最大的也是最早建立的卫星发射基地。关于它的创建,关于它的历史,关于它的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都有着非常传奇的经历和故事。聂荣臻说:“这可不是当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强渡大渡河!这是尖端科学!是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攀登上去的。”1957年10月下旬的一天,身为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的孙继先突然接到了志愿军司令员杨勇的电话,要他“马上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坐火车回国,到政治部副主任萧华那里接受新任务”。“什么任务?”孙继先问。“不知道。军委刚来的电报,你抓紧时间…  相似文献   

5.
晓蔚 《党史文汇》2006,(7):24-28
随着"神舟"的升空,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名声大振.这里是我国最大的也是最早建立的卫星发射基地.关于它的创建,关于它的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都有着非常传奇的经历和故事.  相似文献   

6.
正一2017年2月26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朱光亚逝世6周年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我不禁回想起40年前他老人家与我们在大漠朝夕相处的难忘岁月。1977年9月,中央委员、国防科委副主任朱光亚,中央候补委员、国防科委政委李耀文,率工作组赴我当时所在的工作单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某测量站场区指导"东风四号"导弹试验任务。朱光亚,湖北武汉人,杰出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  相似文献   

7.
<正>"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1968年2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漠深处,茫茫戈壁,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只有骆驼刺在寒风中摇曳。20岁的滕耕耕(现名滕飞)怀抱一腔热血参军来到这里。可是,一踏上这片荒芜土地,他的心就凉了半截。他甚至想,在这个鬼地方翻开军旅生活的首页,是不是太残酷了。他在入伍后给父母的第一封信中,流露出一肚子的委屈和埋怨。  相似文献   

8.
正长征期间,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有另一个人也跟随十七勇士渡河,而且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却一直不肯承认自己是大渡河勇士,连杨得志将军都曾专门给中央军委写信证明他也是大渡河勇士之一。这个人就是当时带领十七勇士一起渡河的红1团第1营营长,后来的开国中将和我国首个导弹基地司令孙继先。  相似文献   

9.
随着“神舟”五号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名声大振。这里是我国最大也是最早建立的卫星发射基地。近年来,笔者听到了不少关于它的故事,关于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0.
晓蔚 《党史文苑》2006,(2):24-29
随着“神舟”六号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名声大振。这里是我国最大的也是最早建立的卫星发射基地。关于它的创建,关于它的历史,关于它的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都有着非常传奇的经历和故事。  相似文献   

11.
陈辉 《党史博览》2020,(4):10-16
2020年4月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纪念日。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为20天。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2月12日下午3时,最后一位"中国航天四老"任新民去世,享年102岁。获悉这一消息,我们——曾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某测量站站工作过的同志们都感到非常难过。不禁回想起1967年朝夕相处奋战在大漠的难忘岁月。1965年后,任新民开始全面负责一个全新型号——"东风三号"液体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东风三号"中程导弹是中国完全独立自行研制的液体地地中  相似文献   

13.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四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一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相似文献   

14.
2013年2月2日和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分别来到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兰州军区机关视察。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能力,不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  相似文献   

15.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10月1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正式展开太空飞行的旅程。  相似文献   

16.
李宣良  白瑞雪  王玉山 《求贤》2013,(6):F0002-F0002,1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1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7.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3月26日10时15分,江泽民总书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会见载人航天工程试验的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并发表重要讲话。4月1日16时51分,“神舟”三号飞船在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圆满返回。这是一个永载中国航天史册的时刻。大这个时刻,我们想起一个人,一个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18.
正几乎每天上下班都能碰到杨叔骑着他那辆老得不能再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永久"牌自行车到社区老年活动室去活动。杨叔叫杨培才,今年78岁,1958年入党,瘦高个,精神矍铄。杨叔在六师红旗农场小有名气。以前他只是农场基建科的一个小科员,按他自己的话说也是个"三无"人员,即无文化、无专业、无家业。但他却是个全能性的人,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人生百岁,五十过半。我们习惯了这个节点上的感叹和惆怅,却不知还有人在这一时刻,飞向太空,走出了生命的华彩。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于两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景海鹏在50岁时再度出征,成为中国第一位三度  相似文献   

20.
叩天门     
这里曾是共和国第一枚导弹升空的地方;这里曾是共和国第一颗卫星飞向太空的起点;这里记录着共和国在现代航天史上迈出的每一步。这里就是坐落在戈壁荒漠中的一座现代化航天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1958年10月的一个清晨,刚刚从朝鲜战场撤回国内的22岁的通信兵孙允增,随战友们一道登上了西行的列车。在车上,他不停地擦拭着手中的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当了几年技术兵,没有捞到和敌人拼刺刀的机会,可真有点遗憾。“小鬼,你这支枪可要收回去了!”孙允增正憧憬着英雄梦,手中的枪被孙继先司令员的一只大手握住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