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91年开始,俄罗斯私有化改革快速展开,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期,其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学界对于本国中产阶级问题表现出极大兴趣并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在社会转型期的第一阶段即叶利钦时代,学界的研究重点是中产阶级是否形成的问题;转型期的第二阶段即普京第一次执政时期,社会渐趋稳定,学界把目光更多转向了包括衡量标准在内的中产阶级特征方面的研究上来。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现实来看,其中产阶级队伍既具备了全球语境下的中产阶级的普遍特征,同时又打上了俄罗斯转型期社会的特殊烙印,不能将其等同于西方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2.
台湾中产阶级可分为“旧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旧中产阶级主要指自营小店东和自雇作业者,新中产阶级主要是以技能、学历、文凭为取向的事业及管理人才。19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多元化的工商社会,中产阶级兴起。1990年代,中产阶级上升为台湾社会主体,而且不断发展,深刻地影响台湾社会发展。台湾经济发达,民众特别是中产阶级关注财经资讯,财经杂志以其专业、深度报道,持续维持财经资讯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3.
赵灵敏 《南风窗》2007,(1):38-40
尽管民众、官方和学者对“中产阶级”的界定很不相同,但这个群体的出现看来是公认的。不仅如此,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状,让“中产”不再单纯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而被赋予了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等多重涵义。一个流行的理论是,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中产阶级越庞大,社会就越稳定。因为中产阶级渴望保持稳定,不希望激进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在威权制的后发展国家,中产阶级支持民主化吗?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似乎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基于概率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考察了中国中产阶级的情况。本研究的结论表明:(1)威权制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并非一定支持民主化;(2)中产阶级对国家的依赖度与其对民主的支持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3)中产阶级所感知到的社会和经济福利同样也与其对民主的支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一、作为国家与社会关注对象的中产阶级 俄罗斯中产阶级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大众化的意识范畴.在今天的俄罗斯社会,关于中产阶级的问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各类学术性期刊对此发表了许多文章,其他各种媒介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6.
美国民意调查表明,美国民众对"中产阶级"存在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梦"就是"中产阶级梦"。然而,近20、30年来,收入、变动及支出变动的情况表明,美国中产阶级面临很大的挑战或危机。中产阶级不仅是"美国梦"的重要载体,也是美国政治生活乃至整个自由民主制的根基,中产阶级的衰落意味着"美国梦"的衰落。因此,通过重建中产阶级的基石来重振"美国梦",成为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实施政治路线图的优先目标。奥巴马政府为此采取了创造工作岗位、提高退休安全保障、促进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等措施,并在学费和入学上进行改革,使美国人上得起和易进入大学等,取得了初步成效。不过,美国中产阶级能否重振旗鼓,有赖于美国经济复苏、社会政策调整等根本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与中产阶级的演变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的中等阶级理论,决定了早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伯恩施坦的中等阶层理论是导致德国社会民主党走向改良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二战后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促使德国社会民主党由"阶级党"转变为"人民党";20世纪80年代后,中产阶级的新变化推动德国社会民主党由"纲领党"转变为"选举党".  相似文献   

8.
自苏联解体后,在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进程中,俄罗斯倾向于自由主义的政治精英们一直致力于形成俄罗斯的中产阶级。与西方社会不同,当代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建立是作为政治上的战略任务自上而下提出来的,企图通过私有化等方式确立起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但是时值普京执政八年的结束,关于俄罗斯是否存在着中产阶级,依然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远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对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界定,尽管从范围和特点上都具有较大的代表性,但依然具有较高的异质性。2008年普京时代向梅德维杰夫时代过渡时期,社会学家又对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的"黄金时期"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的"中产阶级",它的出现曾使"告别工人阶级论"甚嚣尘上。但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使"中产阶级"的多数成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入不敷出,为维持生活水准又举债消费。在200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衰退"来临后,"上层阶级"的财富不降反升,而"中产阶级"则大量破产。"中产阶级危机"暴露了它的大部分成员其实是无产阶级的事实,资本积累的逻辑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0.
台湾中产阶级形成及发展趋向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产阶级的形成是世界各地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不同,中产阶级产生的条件和构成也不完全相同。台湾的中产阶级是台湾特有的政经背景的产物,随着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它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产阶级在过去数十年来,一直在台湾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股不可或缺中坚力量。但是近年来,台湾学界和一般民众都对中产阶级的衰落忧心忡忡,更有不少人惊呼“M型社会”已经悄然来到他们的身边。所谓“M型社会”是日本趋势学者大前研一在200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上层社会财富快速攀升,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底俄罗斯独立后,立即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私有化作为激进转轨改革措施的核心内容,目的是要为新的制度“塑造”一个强大的社会基础——中产阶级。即通过私有化形成一个广泛的私有者阶层,从而构建新的社会结构。 所谓中产阶级,也叫中产阶层。在西方,一般根据收入、名望、教育、  相似文献   

13.
美国网站www.rense.com 2011年9月16日刊登了题为《欧洲和美国工人阶级:右派、左派和中间派》的文章.文章认为,经济危机的加剧使南欧形成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强硬右派的制度性权力得到巩固,另一方面非议会左派动员"街头力量"的能力也得到提升.相反,北欧和中欧强硬右派和新法西斯主义运动以牺牲传统中间偏左/右政党为代价,大肆侵袭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下层.文章内容如下. 欧洲和美国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引起了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截然迥异的社会政治反应.在欧洲,尤其是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中海国家,失业青年、工人和中产阶级下层公职人员组织了一系列的总罢工、占领公共广场及其他形式的直接行动.而中产阶级、私营企业雇员和小商贩等则转向强硬右派,选举出或即将选举反对派首相.换言之,经济危机的加剧使南欧形成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强硬右派的制度性权力得到巩固,另一方面非议会左派动员"街头力量"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4.
<正>大约20年前,台湾歌手郑智化的《中产阶级》进入大陆。当时大陆对"中产阶级"一词还处在懵懵未懂的阶段,但是那些歌词在大街小巷到处传唱:"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我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20年后,当这种景象在台湾逐渐成为历史,在大陆却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安然 《南风窗》2011,(23):25-27
美国社会的内在稳定机制不仅存在于静态的社会结构中,更依赖于一种动态的多元竞争格局。资本集团、本土中产阶级与外来下层移民之间的相互牵制,瓦解了激进行动的可能性,达成了社会均衡。  相似文献   

16.
中产阶级职业知识化和蓝领职业贫困化,造成恶性循环,成为“平民美国”失去社会上升机会,世代陷于下层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阶级属性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从执政开始就重视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对政党活动的影响,进而努力实现社会阶级基础的转换.人民行动党执政之后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会基础和成员构成,大力吸纳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新生力量和精英入党,努力塑造大众政党的形象,以寻求全社会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人民行动党还力图充当中产阶级与下层民众的"调解人"角色,避免出现阶级对立.人民行动党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中吸纳新生力量,力图使该党成为代表各种族、各阶层的"全国性运动".人民行动党完成了从工人政党到全民党的转变,由声称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转变为代表全体新加坡人的利益,开发和丰富了自己的执政资源.  相似文献   

18.
于时语 《南风窗》2012,(4):80-81
美国近年来,尤其是今年总统大选,两党选战的一个关键战略,就是如何引导蓝领中产阶级的冲天怨气,把他们近年来的收入停滞和就业挤压,怪罪到各自的替罪羊头上。  相似文献   

19.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也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以此分析危机前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为我们认识危机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危机前的阶级结构是:以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资本家阶级力量膨胀,劳工力量被削弱,中产阶级被挤压;危机后的阶级结构是:金融资本家未受实质打击,力量继续膨胀,中产阶级继续萎缩,民众在觉醒,劳工力量在壮大,但是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挑战资本的力量。基于以上阶级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内不会走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之路,大资本将进一步右转,但是超越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社会主义运动将最终壮大。  相似文献   

20.
托尼·布莱尔,英国工党领袖、首相。苏格兰人。1953年5月6日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牛津大学法律系毕业。1975年加入工党。1983年进入议会。1992年起任工党影子内阁内务大臣。1994年7月当选为工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领袖。他上台后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和新的财政政策的设想,更新了党的宗旨和价值观,刷新了党的形象,得到了广大中产阶级的认同,工党支持率激剧上升。1997年5月1日,工党在大选中获胜,结束了18年在野地位重新执政,布莱尔成为英国185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以下所载译文,反映了布莱尔经济思想的一些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原文载于《社会党事务)(Socialist Affairs)1994年第3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