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子》和《纯粹理性评判》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纯粹知性认识角度描述它们的“道”和“自在之物”。康德坚执现象与“自在之物”的根本区别,走向了二元论;《老子》借助生存哲学走向了“道”与万物的混沌统一。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肯定生活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男方面,也充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认识活动具有相对的自在性、独立性价值,主张保持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必要的距离、张力。  相似文献   

2.
儒家哲学是一种伦理化的形而上学体系,它将世界的道德本体和宇宙本体合二为一,并将人的内在道德本性与外在超越统一了起来,从而使世间的一切具有了道德属性和价值。康德哲学继承西方传统哲学观点,在根本上将道德本体和宇宙本体,即自在之物和自由意志分别开来,不但从不从宇宙本体的角度来认识道德本性,而且还将自在之物置于人的认识之外,把自由意志归因于上帝的存在。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中,康德的三大批判作为古典哲学的终结,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在改造旧逻辑,克服哲学思辨的形式主义贡献颇多。德意志严谨精神也在康德作品上得到充分体现,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理应惠及世人,让大众普遍运用明智才是其意义所在。关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及判断力批判的艺术解读及三者之间的逻辑升华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尼采通过酒神精神探索传统自在之物的真理,又将自在之物的真理称为谎言,最后通过天才来创造新自在之物的真理,本文通过重新构造尼采早期真理观的内在逻辑而展现了尼采形而上学的实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自在之物、理性认识能力、二律背反和主客体关系等几个具体方面,分析康德、黑格尔和列宁在哲学之路上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及他们之间就这些问题的先后批判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为学术而学术”思想和学风最终扬弃了知识万能神话。知识只是实践的一个环节,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为学术而学术”和“学以致用”的统一。当代加强“为学术而学术”学风建设,一方面,政府对宪法确定的合法学术活动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另一方面,在宪法认定的学术活动范围内,学术共同体要确立起以自由为理念的知识至上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平仍有借鉴的意义:社会契约论奠定了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分权制保障了国家权力运行的和谐;个人是和谐社会的最后目的;永久和平思想是对世界和谐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叔 本 华 作 为 认 识 对 象 而 存在 的 世 界 可 以 用 “ 意 志 —理念 —表 象”来概 括。那本 使 他名垂 千 古 的 著 作 《作 为 意 志 和 表象 的 世 界》称 作“ 作 为 意 志 、理念 和表 象的 世 界”更 为 合适 。人类 直 观 的 对 象 也 是 从 个 别 表 象到 一 般 理 念 再 到 本 体 意 志 的 逐步 升 华 。 康 德 作 为 认 识 对 象 的“ 出 现 ”, 在 叔 本 华 看 来 仅 是 直观 对 象 的 三 分 之 一 的 部 分 — ——个 别 表 象 。 作 为 艺 术 直 观 对 象的 理 念 , 道 德 直 观 对 象 的 本 体意 志 (自 在…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主客对立”、“对象化”的物的概念。他从人与物的关系角度 ,说明人与天地万物的内在关联 ;就物本身来说 ,每一物与存在合而为一 ,都处在天、地、人、神的共在状态中  相似文献   

10.
国内关于共有物分割之诉的性质的认识误区以及立法上的粗陋,造成司法实务中无所适从的现实困境。认识共有物分割之诉的本质属性,应当结合实体法请求权基础的共有物分割请求权的性质及共有物分割之诉的具体形态来确定。共有物分割请求权属形成权,对于共有物可否分割发生争执之诉讼形态应为形成诉讼,但缺乏实体法规定的形成要件,实为形式的形成诉讼。共有人对于废止共有关系皆无异议,仅因共有人间不能就分割方法达成协议之情形,应属非讼事件。基于共有物分割之诉的诉讼法理及程序设置方面有悖于通常诉讼之特殊性,应以此完善我国相应的程序设置。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智性直观”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康德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过渡的桥梁。但是牟宗三对康德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从康德的这一概念过渡到中国哲学的立场也是不合法的,实际上这是从康德的批判的高度退回到了非批判的独断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无讼”论 ,有其丰富的内容 ,封建时代以“无讼”为价值取向的司法实践 ,在以维护社会安定为目的的思路 ,以及调解对象和方法等方面 ,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批判继承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把同质认识和异质认识连结起来是康德"先验图型说"产生的直接原因,这种学说就是以先验的想像力为创造动力的时间结构方式,此种图型又按范畴的种类而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图型说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物之所在地法原则是国际私法中关于涉外物权法律适用规则中的一项重要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权和财产权领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为适应新的情况,有必要对传统的涉外物权领域的冲突规范进行重构,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要最大化地克服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固有的局限性。克服的方法主要在于引入弹性连接点,即通过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使传统的物之所在地法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重要冲突法原则跟上时代的发展,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哥白尼式"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之父",他是首先引导出西方近代哲学的人。"我思故我在"的思想理论是笛卡尔哲学体系的奠基石,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理论在哲学史上也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对此的争议以及我对"我思故我在"这个思想理论阐发下我自己的看法和阐述"我思故我在"的起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康德从哲学的高度为审美判断找到了其先天原理,提出"审美无利害"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因而衍生出众所周知的"距离产生美"的名言。康德论证"审美无利害"这一命题时,使用的是反证法,论证力度不是很强;论证过程中所遵循的逻辑也不是非常严密。按一般的评判标准,以如此方式呈现出来的理论并不符合好理论的标准。应结合康德整个的美学、哲学体系以及他对美学学科所做出的贡献来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8.
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文化的利害、善恶、美丑等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反映文化对人的意义。文化价值观的成型需要建构五种力,即辨别力、选择力、运用力、传播力和创造力。在对康德的“三大批判”进行诠释基础上,认为辨别力、选择力的建构依赖于人的哲学思维方法,运用力、传播力的建构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不以功利性为最终目的,创造力建构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70条之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定为侵占罪。可见我国刑法规定的侵占罪之犯罪对象包括代人保管之物、遗忘物和埋藏物。但我国现行刑法对遗忘物的定义和范围没有明确地加以规定,也无相关的司法解释,刑法学界对遗忘物的范围是否包括遗失物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前理解”是人们理解前的理解状态 ,是历史对人的占有方式。前理解有两类 :一类是合法的“先见”(“前理解”) ,另一类是盲目的“先见”(“前理解”)。极端的传统主义 ,极端的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对前理解的批判 ,是偏激的、非历史的 ,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