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泰国是个不发达的农业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达80%.自立人口有四分之三从事农业生产.稻谷是占统治地位的作物:92%以上的农户在生产着大米.泰国在工业上极不发达.国内现有工厂主要都在从事农业原料的加工.泰国农村经济的性质从多方面决定着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拉美的农业结构处在变化之中,其中以人口分布、生产结构和劳动力三方面的变化最为突出。1950—1980年,拉美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增长了三倍。目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3%。拉美正逐步从农村社会向都市占优势的社会转变。生产结构的变化是:同期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城乡劳动力分布的变化是:农业经济自立人口由1950年占总人口的54%,下降到1980年的30%。  相似文献   

3.
本章主要探讨八十年代以后泰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但是,泰国的农村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并没有出现骤然的变动。泰国农村自六十年代(有的地方还要早些)以来就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在量方面(例如,居民迁移到城市去)和质方面(例如,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本文却是以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变化为考察中心的,譬如说,1980—85年的五年期间内农村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00%,其后,到1989年则下降到1.59%。如果  相似文献   

4.
泰国是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1982年,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时价计算大约相当于1951年时的30倍。如果按1972年不变价格计算,泰国1974—1982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最高达到8.7%,最低也在4.1%。 泰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其农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农业在泰国经济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泰国人口的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据1982年的统计材料,泰国全国劳动力的75%从事农业生产。在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历来占最大比重。尽管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制造业、运输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这种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八十年代中平均仍然达到  相似文献   

5.
泰国是最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她的经济之所以得到高速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有极密切关系。农业在泰国经济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泰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劳动力的75%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值一向占泰国总产值的比重最大。在泰国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始终占绝对优势,在泰国十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就占了六项,  相似文献   

6.
泰国坚持以农立国,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繁荣农村经济,首先要解决农村的“四通”,即资金融通、商品流通、运输畅通、信息(包括技术)灵通。这四通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泰国近年来农业有很大发展,六十年代期间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5.6%,七十年代期间为4.7%,1960—1980年期间为4.5%,1960—80年期间农产品出口值年均增长率为12.6%。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总产值的比重,从六十年代的33%提高到七十年代的  相似文献   

7.
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陷入经济衰退之中,而就在经济衰退的危伏笼罩着西方世界的时候,亚洲地区的东盟各国的经济却呈现出勃勃生机,其中泰国从80年代末期就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受到世界的瞩目。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面积54万平方公里,人口5750万(1991年),历史上泰国曾经是一个以单一种植经济为主的落后的农业国。长期以来,农业在泰国的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直到1965年,农业人口在泰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高达79%,  相似文献   

8.
近年新加坡妇女就业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代以来,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飞速发展,妇女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新加坡女性人口有146万,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其中女性劳动力有120多万,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0.9%.进入90年代,新加坡妇女就业状况出现一些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加坡妇女就业比率进一步提高.1970年新加坡妇女劳动参与率仅为23.6%,1980年就业妇女增加到373913人,就业率为44.3%,到1994年,就业妇女人数上升到662200人,就业率则上升到50.9%.同时新加坡各年龄组妇女就业率都有所提高(15—19岁年龄组除外,由于适龄女生入学率提高,该年龄组少女就业率直线下降,1980年为50.7%,1994年下降到25%),而20—29岁是妇女就业高峰期,1980年为68.5%,1994年上升到80%.30—39岁年龄组妇女就业率从1980年的40.5%上升到1994年的61%.40—49岁年龄组妇女就业率从29.8%上升到40%.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是一个农业国家,七十年代末期,农村人口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1980年底,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为905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0.1%。菲律宾有可耕地1,400多万公顷,到1978年已耕地约为1,200万公顷,约占可耕地面积的86%。战后以来,由于菲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国民经济,改造经济结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以1972年固定价格计算,农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46年的44.3%降为1981年的25.6%,同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东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60—1970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4%,1970—1980年为7.8%。1981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价格计算)达到1819.39亿美元,其中印尼占42.5%,菲律宾与泰国分别占19.1%和18.4%,马来西亚占13.2%,新加坡占6.8%。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新加坡最高,为5045美元,马来西亚次之,为1167美元,菲律宾与泰国分别为703美元和694美元,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也达到了514美元。  相似文献   

11.
1980年3月炳·庭素拉暖就任泰国总理,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了要维护社会公平、发展地方生产、繁荣地方经济、发展农村,着重于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民的贫困状况等作为建设重点;其重要措施是低价向1100万名贫困的农民提供租用水牛、用水、燃料、肥料和医药。并协助农民发展副业,让农民在农闲时,也可以从副业获得收入。(一)1978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后,20万侵柬越军对泰国虎视眈眈,不断挑起泰柬边境冲突事件,泰国一直受到外来侵略的严重威胁。在国内,炳政府内部两大派在让那个部长管理石油进口问题大吵大闹,导致了1981年2月底汶初·洛乍那沙天副总理等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二十多年间,拉丁美洲人口平均每年以2. 6%的速度剧增,成为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据美洲开发银行统计,1981年拉美人口为三亿五千四百万,比1960年增加了一亿五千万。由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量破产农民不断流入城市,截至1980年,拉美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已由1960年的49. 7%增至66. 2%;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由1950年的七个增加到二十五个。  相似文献   

13.
除新加坡之外,其他四个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都是农业国家。战后,由于制造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在东盟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才开始下降,在1960至1980年间,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印尼从75%降为58%,泰国从84%降为76%,菲律宾从61%降为45%,马来西亚从63%降为50%;同期,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印尼从54%降为26%,泰国从40%降为25%,菲律宾从26%降为23%,马来西亚从37%降为24%,而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印尼从8%上升为9%,泰国从13%上升为20%,菲律宾从20%上升为26%,马来西亚从9%上升为23%。诚然,农业在东盟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已趋下降,但是,农业目前仍是东盟国家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约有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仍来自农业,各国劳动力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三继续集中在这个部门。1979年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菲律宾为58%,泰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发展经历和近期的趋势过去的经济增长概况。在过去的三十年期间,泰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迅速的变化,尽管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4.5%,但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相形之下,非农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在这段时期内则增加了。制造业部门的增长率尤其引人注目。到1980年,制造业成了经济中最大的部门。与其它具有类似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泰国在发展其工业部门和利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放宽了的国际贸易环境方面,起步是相当晚的。直至1960年,泰国仍严重依  相似文献   

15.
一、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动向东盟国家的城市人口虽然不断有所增加,但到了1980年为止,农村人口仍然占绝大比重(新加坡除外,其他四个国家的农村人口比重最低的也高达64%)。七十年代,东盟国家的高经济增长率(东盟五国的经济增长率均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主要是由于制造工业部门的增长所带来的;无论从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结构看或者从劳动力的部门结构看,农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均已在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从1980年到1993年,是泰国当代史上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发生深刻变化的14年。在这14年中,泰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670美元提高到1960美元,在东南亚已仅次于文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而在东南亚4000万人口以上的诸国(包括印尼、菲律宾、越南、缅甸)中已居于第一位;国民生产总值将近1200亿美元,已进入世界前30位的行列,在东南亚仅次于印尼。泰国被一些人誉为“亚洲的第五条小龙”。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多党议会民主制进一步发展,在1992年的“5月事件”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和政治上的变革后,泰国的发展在经济上、社会上和政治上也都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泰国的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泰国城市化的进程战后以来,泰国经济一直以平均超过7%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口的发展进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高增长阶段。60年代,泰国年均人口增长率曾经达到3%,70年代起泰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比死亡率下降得快,人口发展速度才逐渐慢下来,70年代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5%,80年代为1.8%,1990年泰国总人口为5600万。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泰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有了迅速的提高,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80年代以前为5.1%,80年代仍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从社会视角剖析地区发展问题,厘清西伯利亚发展的社会风险:居民贫困,人口社会结构落后.在收入高度集中的背景下,贫困人口占比高,中产阶层占比低,富裕人口占比极低.人口经济分层的地区差异明显.西伯利亚联邦区大多数联邦主体居民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最近18年俄罗斯经济的技术结构没有实质性进步,而经济...  相似文献   

19.
柬埔寨现况     
柬埔寨王国是中国的近邻,位于中南半岛南部,北接老挝,西北部与泰国为邻,东和东南部与越南接壤,西南濒泰国湾,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人口1143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有20多个少数民族,高棉族占80%。官方语言为高棉语、英语和法语。国教为佛教,全国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首都金边,人口110万。  相似文献   

20.
浅析印度独立以来解决农村贫困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是印度获得独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依靠农业生存的人占总人口的 80 %以上 ,因此 ,农村的贫困又是这一首要问题的主要方面。经过英国近 2 0 0年殖民统治的疯狂掠夺 ,印度经济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过渡为畸形发展的殖民经济 ,印度广袤的土地变成宗主国英国的原料生产基地、商品倾销市场、资本输出目的地 ,成为典型殖民地国家。殖民者在摧毁印度文明的同时 ,将印度人民推入赤贫的境地。独立前夕 ,印度饥荒频繁 ,饿殍遍野 ,粮食奇缺 ,民不聊生 ,农村的状况更是不堪入目。同时 ,农村里的不平等与剥削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农村中不到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