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轮力度前所未有的调控:2010年,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一年之内中央政府3次出台调控措施,动用政策工具之多,历史罕见。2011年,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努力使房价稳定在合理的价位,这是人民的心愿、政府的承诺。新的一年为何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调控"措施?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权威部门及有关人士。  相似文献   

2.
2011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表示:房价这一个月已经开始松动,但调控绝不可有丝毫动摇,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2012年以来,一些媒体包括一些权威媒体又接连不断地刊文畅论房价。但笔者以为,使房价下降到合理价位还应从经济学、从政治学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政府与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心鉴 《前线》2009,(7):30-3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认识不尽一致乃至大相径庭的争议问题。在国内,针对二者的争论近年来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将上述争论引申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反观点,并借西方金融危机爆发之机进一步深化。其实,如果把这次金融危机放到一个较长历史过程中审视,不难发现,美国政府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是造成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表明,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都非常重要,要抓住制度与规范、道德与情操两点,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安全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两只手”理论,一只是市场“看不见的手”,一只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被实践证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但市场主要是靠自发调节、事后调节,没有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过度垄断、两极分化等“市场失灵”现象;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可以弥补市场失灵,但如果运用不当,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还会抑制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5.
政府不仅要对房地产市场施以必要的调控,还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规制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理顺政府与房地产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的利益关系,是搞好房地产调控的前提。房地产调控的核心是房价,政府既要通过金融、财税等手段调控房价,又要对暴利行为实施严格的监管和处罚,并构建起稳定合理的房价形成机制。地价是房价形成的基础,构建稳定合理的房价形成机制必须对现行的土地储备、供应等制度实施变革。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2,(1):64-64
【政策】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府不仅要对房地产市场施以必要的调控,还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规制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理顺政府与房地产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的利益关系,是搞好监管和调控的前提。房地产调控的核心是房价,政府既要通过金融、财税等手段调控房价,又要对暴利行为实施严格的监管和处罚,并构建起稳定合理的房价形成机制。地价是房价形成的基础,构建稳定合理的房价形成机制必须对现行的土地储备、供应等制度实施变革。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关于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对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极为关键。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社会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要建立强政府、强市场与强社会的“三强鼎立”的治理格局。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要秉持有为与有效、公平与效率、秩序与活力、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习近平关于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超越了新型工业化国家发展型政府理论,并为发展中国家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新方案,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声音     
《先锋队》2013,(14):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不该管的政府不要去管要放权于企业3月24日,张高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他指出,要坚决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不该管的不要去管,不要去干预。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我们都应该用,而且尽可能都把它用好。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持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过去,多数人只重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第一种调节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第二种调节。殊不知,在经济生活中还有第三种调节:道德调节。在漫长的没有市场、没有政府的人类社会中,人类靠什么去调节经济行为?靠的是道德力量的调节。即或在现在,当市场力量鞭长莫及、政府力量有限时,当地人类(人群)也进行经济活动,生存下来,这也是靠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08,(10)
难忘啊,难忘,难忘汶川大地震中的那只手!那是一只紧握铅笔的手,这只手伤痕累累,落满了粉尘,是一只小学生的手。这只手还没有写完功课,图画才画了一半,没有血色,没有温度,  相似文献   

12.
部委信息     
建设部:稳定房价,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要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引导市场在解决普通居民合理住房需要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一提起房价,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太高了。房价的上涨牵动着上至中央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的神经,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房价问题,早已越出单纯的经济范畴而成为一个兼具社会政治属性的全局性问题。2006年,中央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但这些措施并没有抑制房价的上涨态势。在北京、深圳等地甚至出现了越调控涨速越快的情况。2007年初,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上任伊始便向房价开战,把住房作为上海当下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青岛市针对房地产方面出现的问题,推出“房产新政”抑制房价上涨;广州市市长也高调“较劲”房价,政府推出了七大措施来解决群众住房问题……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并没有阻挡房价的持续升温。据国家发改委报告分析,2007年一季度,房价继续保持较高的上涨幅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一季度房价平均涨幅为6%,而中心城市则保持更高速度,其中深圳同比上涨10.7%、长沙同比上涨10.1%、北京同比上涨9.9%、广州同比上涨8.6%。而一度被认为调控已经见效的上海市场,也在3月份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有人担心上海楼市有可能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面对着居高不下的房价,人们陷入了困惑:房价缘何如此之高?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房价在强大的宏观调控压力下坚挺依然?究竟有什么良方,能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夙愿变成现实?又有谁能来破解房价的迷局呢?  相似文献   

14.
到底什么才是楼市的繁荣?是房价暴涨,炒家盛行,还是居者有其屋?是把百姓架在房价高温上炽烤?还是给他们一缕梦想照进现实的阳光?2009楼市,回归民生市场,这是我们的民意期待。  相似文献   

15.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政府就在经济道路上做了一次重大选择,那就是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经济行为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政府通过其权力试图控制市场,大项目、大工程接连启动,最后反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经济行为与市场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都值得探讨。本文主要通过对政府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证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政府选择改革开放后面临的第二次选择——是否要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守夜人”。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09,(4):66-66
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波诡云谲,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市场的全面走低。中国的股市也在奋力挣扎。而在沪深股市上,一支股票引人瞩目—这就是茅台。时至今日,大盘跌了50%,这支股票仍然保持着百元以上的价位。在遭遇寒冬的中国股市,保持着百元股价记录的,仅此一支。  相似文献   

17.
完整实现土地国有权与遏制高房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价上涨的过程显露了其与地价上涨的因果关系,由于开发商囤地或地方政府土地供应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进入市场的商品房供不应求从而造成房价上涨。在被炒高的房价中,建筑安装费和政府税费没有多大的增长,炒高了的是开发商的利润和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当今的高房价是建立在高地价基础上的,要遏制高房价,必须完整实现社会主义土地国有的各项权利,从治本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0,(6):61-61
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颁布出台了房产新政,然而,时间过去月余,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并未如人们预料那样,咣一家伙,应声而落,个别楼盘反而继续上扬,有的涨幅还相当不小。前些日子,京城顺义招标卖地,地价已过每平方米15000元!建成之后.房价超过20000元已是铁板钉钉之事,这似乎放出一个信号,国家房产新政,对调控房地产市场,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07,(10):47-47
1.市场观念。就是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眼睛盯着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市场意识,就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不可能有好的经济效益。要立足市场需求,找准发展方向,搞规模经营,打优势仗.做品牌文章。  相似文献   

20.
政策吹风     
《先锋队》2002,(5)
企业将推行岗位工资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省劳动保障机构今年将对全省企业现行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推行新的岗位工资制度。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企业多年来实施的等级工资制同现行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悬殊较大,企业技术、管理人才流失严重。今年省劳动保障机构将本着“合理拉开差距、向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对企业现行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新的岗位工资制度将体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更加具有激励功能,尤其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紧密衔接后,工资待遇将同市场基本同步,这对于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