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桥,我的爱     
我叫毛众,是一名普通的曲艺工作者。2011年10月28日,我在北京日报上读到一条消息:天桥演艺园区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这里将建成三十四座大小不一、风格不同的演艺场所,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演艺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有多少人曾经走过师大天桥,就留下了多少故事。正是有了人与天桥的交往,有了故事,天桥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变成了一道人文景观。天桥会拆除,但是那些故事,那些记忆,那些情感,不会消失。你我他的故事合起来,构成一个丰厚的师大天桥都市文化记忆文本。  相似文献   

3.
李建平 《新视野》2008,(1):79-81
提起北京的天桥,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天桥市场、"天桥八怪".人们印象中的天桥是摆地摊的、耍中幡的、卖杂货的、卖小吃的,是一种热热闹闹的场面,很少有人把天桥与北京帝都文化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天桥文化就是北京的市井民俗文化.而实际上,天桥首先是一座桥,坐落在城市中轴线上,是皇帝祭天必经之桥,与北京帝都文化紧密相连,是北京城帝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才是天桥市场.天桥作为帝都文化的标志历经明清两朝,将近500年左右的时间,而在天桥东、西两侧形成热闹的大市场,是在清末到民国年间,距今有100年左右的时间.由此,我们在研究或宣传天桥的时候,不能只讲天桥的市井民俗文化,还要讲天桥与古代北京城鲜明的帝都文化.这种帝都文化更有利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  相似文献   

4.
背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讲话时谈到:学习也应该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刘欣 《企业党建》2012,(4):45-45
清晨,每当我驱车沿着新修能的通衢大道驶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傍晚,每当我领着孩子徜徉于碧波荡漾的月牙河旁,我的心头总是涌动一片激情,感到一阵欢畅。因为,这都是勤劳的城建工作者奉献给城市的杰作,而我.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6.
60年前的10月1日,我的祖国母亲声震寰宇,向全世界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响彻宇内,让群山响应,大海波涌!朗朗乾坤,堂堂中华,山河壮丽,土地肥沃,伟大祖国从此屹立在世界东方,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多少艰难,多少磨砺,又有多少辉煌成就,铸造了东方巨人的威严!  相似文献   

7.
我爱北京     
我叫Peter Gonzalez,来自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2年前,我从加州来到了中国。在这以前,我对中国是一无所知。当我穿着短裤踏上中国的土地,中国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当时是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他们一定认为,这个老外疯了。我心里清楚,我没疯,只是心里越来越兴奋,因为我喜欢上了中国,喜欢上了北京。  相似文献   

8.
刚到瑞士时,我患了重感冒。有一次在公车上,我喷嚏连连。我每打一次喷嚏.车上乘客就“轮流”转过头来对我说:“祝你健康!”当时,我好不习惯这样的“关注”,怪尴尬的,还没到达目的地就提前“逃”下车,不料下车前还有不少人(包括司机在内)齐声祝福我“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我的伊豆     
伊豆是诗的故乡,世上的人这么说。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一个历史学家这么说。伊豆是南国的楷模,我要再加上一句。伊豆是所有的山色海景的画廊,还可以这么说。  相似文献   

10.
张亚平 《党建》2012,(3):3-M0002
进入2月的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校园依然春寒料峭,但一口气读完中文网站上的《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作者公方彬,《党建》第2期),心底暖融融的。我是一名80后汉语老师,常常收集一些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讲给学汉语的美国学生听。公方彬教授的文章,让我认识雷锋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党员文摘》2007,(12):I0002-I0003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由积弱积贫到复苏崛起、自立于世界东方的过程,中国文化艺术也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桎梏。焕发出断的生机。艺术家们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艺术精华,设计,创作了大量传世作品,使中国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谁的声音     
《天津支部生活》2007,(12):56-56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王长江在《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关于“和谐”这个概念的理解,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一种相对普遍的说法是,我们社会“四十年前比现在要和谐”。还有一种观点.则把“和谐”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和”相提并论,认为强调“和谐”就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定社会内在意识自觉外化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从现代文化的产生看,现代文化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它不割断自身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但也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不是盲目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杭州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传统文化中固然 有着不少消极的成分,比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南宋遗风,但 也含有一些可能与现代文化对接的积极成分。本文在对杭州传 统文化作了反思后又探讨了如何使之实现现代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汉唐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价值取向和自由气度及宏阔开放精神,它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多源性、异质性的文化特质。汉唐文化精神,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建设和掀起文化大繁荣高潮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尊镶嵌在崖壁上的观音,她头戴雕花镏金化佛高花冠,上身圆口贴身罗纱,肩披坦襟云肩,身缠坠花璎珞,下穿两截云边套裙,左脚轻踏怒放宝莲,跷右脚戏坐于蒲葵叶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现代广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与消费者产生感情交流的共鸣点。  相似文献   

18.
对当代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并且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挑战主要来自文化的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种挑战将变得愈加剧烈。要搞好当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的运作上,必须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正确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繁荣中国文化,必须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07,(4)
中国的人伦文化以其历史悠久、思想自觉、制度习俗普及深厚而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极为系统和高度发展的文化形态,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人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最根本特征的原因进行探究,力图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转化与重构中提出有益的思考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9月27日,新华社参考清样第2164期刊登的法国举办“遗产日”活动值得借鉴一文,引起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同志的重视,他要求我省在国内率先举办“遗产日”活动。随后,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和省政府副省长王菊梅又先后作出批示,同意我省举办“遗产日”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