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半个多世纪后,台湾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其中包括政党制度的演变。从脱胎于"党国一体"的一党专政制度到一党独大体制,再到两党制政党制度雏形显现,台湾政党制度逐渐演变且渐趋成型。究其原因,就是台湾的经济发展、地方矛盾以及大陆与美国的对台政策等因素相互交织,衍生出现在的台湾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2.
政党体制与选举制度高度相关,著名的迪韦尔热定律即是对这两种制度之间相关性的概括。作为新加坡独有的选举制度设计,集选区制与人民行动党的长期执政高度相关。这种非完全竞争(或半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安排,既适应了新加坡的政治社会结构,也极大地压缩了反对党参与选举的政治空间,确保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论文对新加坡实行集选区制以来的七次选举制度调整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八次大选中各党在单选区和集选区的议席情况,证实了集选区制对巩固新加坡一党独大体制的制度(或机制)影响,并探讨了新加坡式选举制度影响政党体制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3.
政党是民主政治运作的主体,民主政治通过政党采实现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从民国初年多党竞争到国民党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再到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演变。然而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并未实现向民主宪政的转轨,这既与中国缺少民主法治传统有关.也与近代中国国情及政党本身有关。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对于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中国大陆"一国两制"政策的推行,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的政党政治生态由原先的国民党"党国一体"的一党专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两大政党联盟对峙的格局,并且呈现出两党制的发展趋势。统独问题成为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主要议题。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嬗变和美国战略的变更是影响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是中国两大主要政党,国共两党之外还存在其他多个开展政治活动的党派,通常被称作“中间党派”,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下形成了国共两党极端对立与中间党派并存的政党格局。中间党派最初坚持“中间路线”,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不赞成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但是它们本身力量有限,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因而难以独立和强大,最终在国共两党激烈的斗争下不得不做出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蓝绿对决的政党竞争框架下,民进党与"时代力量"同为绿营政党,分别为"大绿"和"小绿".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后,"大绿"与"小绿"的关系经历了审核"劳基法"一例一休"和"婚姻平权法案"等事件,逐步从合作走向竞争.民进党与"时代力量"的关系对台湾政党形势和台湾政治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6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结果,意味着岛内政党生态已经发生"绿大于蓝"的逆转,但国民党仍是岛内第二大政治势力,在台湾中北部地区较有基础.台湾对抗性的社会分歧,决定了民进党和国民党各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党际竞争中的地位优劣与否对党内派系的整合或分化具有形塑作用,而党内斗争的激化又会透露党际竞争的生态改变和政党轮替的蛛丝马迹.台湾发生政党轮替的深层原因是台湾面临的治理问题,即在社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何兼顾经济增长和收入公平,如何界定和处理两岸关系问题.台湾社会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维倾向,将轮番牵动中间选民,包括年轻而尚未确定长期政党认同的选民的投票行为.这将导致政党轮替和政策变更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8.
政党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政党格局的变化。2016年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出炉,民进党大胜,国民党大败,致使岛内政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呈现出“两大多元”的格局。“两大”指的是民进党与国民党,“多元”指的是以“时代力量”、亲民党为代表的众多小党或“第三势力”。这一格局以台湾各政党实力为基础,主要由台湾的政党制度和2016年“二合一”选举的特殊性主导形成。当前,两岸关系受岛内政局影响的规律尚未改变,岛内政党格局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两大多元”格局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两大多元”格局将受国民党的发展走势、中间选民的政党认同和“立法院”的运作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具有东亚政党体制转型的一般特征。经过二战前政党政治的初步酝酿,战后日本政党体制逐渐成熟,政党体制的演进历经两次重大转型,从乱党林立的政党体制转型为一党优位的政党体制,再从一党优位的政党体制转型为多元化的政党体制。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影响了政治民主化与制度化进程。两次转型实质上都是基于"五五年体制",具体表现为组织结构和政策主张的"五五年体制"特征明显,保守与革新政党趋于"同质化"。另外,第二次转型之后民主党强势崛起。  相似文献   

10.
经过激烈的蓝绿对抗和政治争夺,2004年12月11日,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结果出炉.泛蓝阵营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三党以总席位114席赢得过半席位,其中国民党79席,亲民党34席,新党1席;泛绿阵营民进党和"台联党"以101席比上次当选席位数增1席,其中民进党89席,"台联党"12席;无党团结联盟及无党籍参选人有10人当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台湾开始了由传统的党国威权体制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党以党务革新为标志,开始了自身的适应性转型.这一次有点被动的转型,标志着国民党已经不能按照过去的方式来统治台湾,它必须对政党本身和政治体制本身进行变革,以适应台湾社会的变迁,并延续政党的生命力.虽然国民党的改革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是这次转变,是国民党在民主转型时期进行的、迁台近四十年来的第一次重大转型,虽没有与过去"完全决裂",但在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党政运作方面,却也基本决裂了.  相似文献   

12.
台湾政党体系发展趋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台湾的县市长选举、2010年初的两次“立委”补选以及年底的“五都”选举表明,民进党的政治实力已经从2008年的低谷回升.鉴于国民党和民进党各有源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基本支持者,台湾民众在身份认同、统“独”议题、两岸关系、涉外关系方面存在较明显的“蓝、绿”分野,有理由预料均衡两党体系和政党轮替,将成为岛内的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各种名义的选举众多,选举过程掺杂着金钱、暴力及各种类型的非法公投,这表明台湾的选举政治已经恶质化。其成因在于选举制度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岛内主要政党理念的错位,以及选民缺乏理性判断,给投机政客以可乘之机。台湾选举政治恶质化所产生的危害不容小觑,造成资源浪费、社会对立、形象毁损,影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最终的受害者仍是台湾人民。  相似文献   

14.
2005年 12月 3日晚,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揭晓,其中以影响深远的县市长选举结果最为引人注目.国民党大胜,而民进党惨败.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取得 14席,不仅过半,而且攻下指标性的关键县市台北县、以及所谓的"民主圣地"宜兰县和嘉义市.如果加上国民党在台东县自行参选的吴俊立、金门县新党的李柱峰、连江县亲民党的陈雪生,泛蓝阵营共夺得 17席县市长.民进党则大败,仅固守选前民调的优势选区,执政版图退守到浊水溪以南的 6个县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各种名义的选举众多,选举过程杂掺杂着金钱、暴力、奥步及各种类型的非法公投,这表明台湾的选举政治已经恶质化。其成因在于选举制度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岛内主要政党理念的错位,以及选民缺乏理性判断,给投机政客以可乘之机。台湾选举政治恶质化所产生的危害不容小觑,造成资源浪费、经济震荡、社会对立、形象毁损,影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最终的受害者仍是台湾人民。  相似文献   

16.
所谓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英、美的两党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政党制度。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上院由贵族组成,与政党无关,下院由选举产生,获得多数席位的多数党为执政党,组织内阁,掌握政府权力;两党权力集中,党纪严明。美国总统、议员及一些重要官吏分别由选举产生,国会中的多数党与少数党的关系并不一定呈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两党组织松散,也没有严格的纪律。  相似文献   

17.
1949年后,台湾现代化进程有两大特点:经济上,国民党执政当局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经济政策”“在最适当时机采取最适宜措施”,尊重市场机制,合理行使经济职能,创造了许多“能够移植的经验”;政治上,因应内外形势的变动,在蒋经国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的推动下,台湾实现了从威权社会到“选举民主社会”的过渡。相比较而言,民进党执政以来,无论政治、经济、道德皆乏善可陈,其执政能力远逊于国民党。  相似文献   

18.
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相比,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促进政治民主化、增强政治认同感、扩大政治整合力、维护政治稳定性、实现政治有效性等方面的政治功能优势。要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政治功能优势,就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效发挥各参政党作用、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建设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底,台湾的"一二·九"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当选台北市长,民进党候选人陈菊当选高雄市长,国民党在两个市的市议会中都是第一大党,占有一定的议政优势.亲民党、台湾团结联盟和新党,不管是市长或市议员选举,均无法与国民党和民进党抗衡,已经走向边缘化.鉴于选前的特殊政治形势,此次台北、高雄市长选举十分重要,对台湾政治生态和政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台湾政局的未来发展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0年3月18日,台湾所谓“中华民国第十届总统、副总统”选举的结果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以39.30%的得票率当选为台湾地区新的领导人,国民党丧失了在台湾维持50多年的执政权,台湾岛内出现了第一次政党轮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