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学而》中有子对"礼"与"和"关系的论述,微言大义。采用不同于学界通说的断句方式后我们发现,有子的论述是对西方法学界探讨近两千年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冲突的儒学表述。有子的表述揭示了"礼"与"和"之间的紧张关系:若重视"礼",忽视"和",则法律会走向僵化和形式主义;若重视"和",而忽视"礼‘,法律虚无主义会使得司法成本升高。后世儒家学者为了解决此矛盾,实现"礼"与"和"在实践中的结合,提出了贤人政治的设想。目前而言,有子的论述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既应该避免法律虚无主义,也应该避免法律万能主义,实现法律形式主义与法律实质主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曾毅  熊艳 《求索》2010,(1):129-131
法律形式主义肇始于古罗马,它非学术流派或法律分支,而是一种凸显逻辑作用的法律思想。经过中世纪其斯多葛学派的影响、十八世纪欧洲法典化运动以及十九世纪分析法学的发展,使法律形式主义日臻完善。但法律形式主义过于强调逻辑,从而使之遭受到丧失自身自治性的危机,上世纪上半叶勃兴的法律现实主义对传统法律形式主义发动尖锐的批判,它的兴起让法官们不得不重新审慎考量裁决与现实世界间的联系。法律现实主义从反面对传统法律方法提出质疑与拷问,倡导法律方法必须把社会利益的衡量引入到规范的法律论证当中,用正当程序使法律论证成为法学研究的新域地。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 ,学术界对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各种观点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 ,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但是 ,两种观点在批判对方的时候都对对方观点的理解存在误解 ,实际上无论是法律真实说还是客观真实说都包含着对程序正义的尊重 ,也包含着对实体真实的追求 ,选择哪一种作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只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问题。在我国采用法律真实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这样的证明标准理论所产生的具体标准即排除合理怀疑也更具备可操作性 ,所以 ,立法应当采用法律真实说作为其指导理论 ,并规定排它性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4.
从法律精神上说,是程序正义重要,还是结果正义重要?如果必须把它们排一下次序,程序正义无疑处在优先的位置。否则,在程序正义缺失或受损的前提下,结果正义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法律理念是包含“正义”和“正义实现”理性的对法律最根本的和最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民法所追求的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由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探析其民法理念的变迁,从而分析在我国特有的法文化传统,经济基础,法律制度条件下,民法理念的定位应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调和,形式正义优先,兼顾实质正义。在坚守一般公平的前提之下,给予个别正义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5)
法律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法律正义包括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正义是中西方传统法律的共同价值追求,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侧重于实体正义,西方侧重于程序正义,二者对正义价值的追求各有其优劣之处。  相似文献   

7.
法律正义是有局限性的。法律正义不仅体现于实体判决中也体现于程序效率中,马拉松似的诉讼是难于实现正义的。法律程序虽有其独立的价值,但程序与实体之关系,毕竟是实体决定程序,程序又反作用于实体,程序是为实体服务的。应该设计好的程序制度,提升和保持法律工作者的素质,实现有限的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8.
叶兴艺  傅育 《桂海论丛》2005,21(6):37-39
正义如果趋从于规则中的逻辑而不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法律就会渐渐地失去其可理解性和合法性.法律上的合法性只有建立于社会本质阐述的合理性基础上方为有效,于此我们才能对社会中的正义观念形式起到合法化的证明作用.实践指向的正义观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主体性、反思性、实践性,人们在法律发展的经验规律和人的目的反思中达到趋向法治的过程化理解.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以算法自动化决策为代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引发了“算法歧视”现象。主流的规制路径,像创设算法解释权、传统私法规制路径以及公权力监管路径都有其适用困境。自动化决策的规制涉及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协调。因此,不应对其单一静态的规制,而应通过分配正义构建多元主体法律关系框架,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公私法协同共治、多元主体间配合等方式,实现算法自动化决策多元主体间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法律的价值形态有:公平、效益、自由、平等人权、秩序、安全正义等。如果我们把法律的价值视为国人的满足,那么,可以认为,宪法的价值形态就集中表现为“民主”。这种民主表现为与法律“正义”、法律“平等”、法律“自由”的一致性。1.宪法“民主”与法律“正义”。首先,宪法作为国家组织的基本法,其民主是符合正义的,是“正义”在国家体制上的集中表现。这种正义首先表现为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代表了多数人的意志。其次,宪法作为国家组织的基本法,其民主是符合正义的,这种正义还表现在它对各种少数群体的保护上。最后,宪法作为国家组…  相似文献   

11.
法律哲学     
我们已说过:法律哲学题目是“正当法”、“正义”。因此,其两项根本问题是:其一,什么是正当法?以及其二,我们如何认识及实现正当法。两项问题合起来成为法律哲学的任务。一项理性的正义理论,作为对实证法的评价标准,因而同时也发展出一项法律效力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法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这次修法,各方面高度重视,国内外非常关注。这里谈三个问题:它是一部什么法,改了什么,我们的体会是什么。 刑事诉讼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首先,刑事诉讼法,顾名思义,是一部程序法。我们常常说要维护司法的权威,要维护公平和正义,或者说要实现实体的正义首先就要有程序的正义。  相似文献   

13.
公正是民事诉讼首要和最高的价值目标。程序正义是正确选择和适用法律,从而也是体现法律正义的根本保障。不仅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民事检察抗诉中也要注重保护当事人的程序权利。树立程序正义至上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司法正义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要方式,它可分为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实质正义是形式正义的源头,形式正义是实质正义的普遍化,通过司法实现正义的机制在二者的循环发展中不断得以完善。法律论证是法治社会实现司法正义的最佳方式,它展示了司法正义的产生过程,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在法律实践中,两大法系通过法律论证实现司法正义的方式各有异同,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作为一个实用主义制度,其任务是将实质正义普遍化为形式正义,它的核心问题在于案例的创制以及推广和适用。前者对应的是实质正义的论证,后者对应的是实质正义的普遍化。创制指导性案例需要进行谨慎的论证,推广指导性案例应从案例的来源、发布、标准和效力四个方面予以考虑,适用指导性案例则关键在于确定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同时这个过程类似于适用制定法规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在社会中具有崇高地位和庄严力量,守法者能得到法律保护,违法者也能受到法律制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成了社会大众自觉或不自觉的普遍选择。法律权威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产生的,并且受制于诸多客观或主观因素。众所周知,法律内容实质正义是法律权威的源泉和基础。但是,法治实践表明,法律内容无论实质正义与否,保持法律内容的稳定和法律实施的统一则是确立法律权威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姜业奎 《小康》2005,(5):31-32
在湖北黄石、浙江慈溪等地,反贪机构试点“卧底”反腐,已取得效果。但这一方法需要严密的法律配套措施。而如何保证其过程中做到程序正义,专家觉得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17.
王明文 《前沿》2011,(19):73-77
作为社会行为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斯.韦伯构建了其庞大的社会学理论,同时也在法律社会学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他关于法律的论述以其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行为概念的界定为出发点,同时立足于对合理性的创造性阐发,从目的(形式)合理性这一在他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行为出发,构建了其形式主义的法律观。形式主义法律观的出现有着现实的社会基础,但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在《法律暴力》文中通过对正义的解读,揭示了解构成为正义的条件,法律与正义的区别。他认为,理解正义必须与特定的文化共同体的实践相联系,没有一种超越的、普遍的正义,只有特定语境中的正义。正义是一种解构的可能性,解构就是正义。解构的正义是一种方法、一种困境体验、一种绝对他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何明凤 《传承》2014,(7):124-125
法律的制定存在固有的缺陷,甚至有些法律可称之为"恶法",这样的法律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不符合普通大众对"正义"的追求理念。人们往往会反抗这样的法律,但这样的反抗却违背了法律正义。正义与法律正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较大的区别,法律正义只有在正义的指引下才能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论犯罪低龄化与法律正义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法律与正义发生冲突时,应当以正义为先。当现实的正义在法律上得不到实现时,应当修改法律以适应人类正义的需求。本文立足于当前犯罪形势的发展,认为刑法应当与时俱进,以彰显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