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毛泽东在新中国建国初期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并在以后的实践中 ,留下了一系列认识、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正确地解决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终于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推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从哲学视角构建了其社会发展理论;西方学人则在寻求其国家政策的理论依据中提出了各种发展理论;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脱颖而出,为解决长期困扰着发展理论研究的"多元发展主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为理解社会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范式,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了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基于中国近代被欺辱、被压迫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结合中国当前发展的实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提出的。"中国梦"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观念,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本土化解读,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理论创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4.
两个文明建设理论,是我们党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丰富和发展,已经在理论上日趋完  相似文献   

5.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 ,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 ,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6.
郭玉亮  史瑞琼 《唯实》2011,(5):25-28
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思维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以追求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在渐进式改革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中国模式的出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出现的挫折和问题,也有助于我们与西方进行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因其阶级斗争理论而成为一种斗争哲学,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成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同时,唯物史观还是一种和谐哲学。它不仅提出了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指明了社会和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在结构意义上将社会理解为一种在矛盾运动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有机的整体构成物.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实践发展以及现实运动等诸多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使社会结构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新的内涵和形式,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并写入党章.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现和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而且是理论思维的创新,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叉建设的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协调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协调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主要途径及相关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2.
人才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形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理论。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社会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密切联系、相互交织和渗透,在近代中国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互动、融合、共进的双向逻辑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现代化的变革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理论的逻辑转换,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变。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又指引着中国社会的现代性构建,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若干重要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理论,为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但是,毛泽东在晚年实践中却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邓小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十分注意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并形成了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毛泽东的有关理论是重要发展,也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改革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重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李受恩  张鹏 《实事求是》2004,6(2):12-15
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的正确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新的理论特色。这种结合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方面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用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 ,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认识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并且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和发展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问题,没有具体阐述;毛泽东同志从我国实际出发,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理论探索及运用上有成功也有失误;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江泽民同志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学说成功运用到实践中;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创造性地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把它运用于指导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中.  相似文献   

17.
全面从严治党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而言之所以极为重要并且在实践中构成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在于其本身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就理论逻辑而言,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就实践逻辑而言,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带领人民群众在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现代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课题。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我们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遭遇了不少的曲折。如今,在建国5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反思,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要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作出真正科学的分析,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即对社会现代化问题本身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已经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而我的看法是,社会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搞清楚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经历多少个发展阶段才能到达共产主义,在实践中搞清楚本国处于怎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正确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在苏维埃俄国的实践中,在当前的中国,工人阶级执政党都非常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在当时的实践中,就这个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思想.邓小平在当前的实践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臧志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实现了许多重大的理论突破。在这里面,特别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新的丰富和创造性发展。一、突破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