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90年张红跟随丈夫从河南老家来到了农五师八十九团,她和许多职工一样,用真情和汗水为团场的建设贡献着光和热,她用执着的追求,用勤劳的双手,工作的热情,大胆运用科学管理模式,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为团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2002年,团场实行将喷灌改为滴灌,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她在连队第一个报名,尝试新科技的推广。在品种的选择上,她每年都选新品种种植,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连队干部说,她是一个好职工;连队职工说,她是一个好党员。她,就是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职工张丽华。张丽华是团场成长起来的军垦第二代,不仅是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而且被公认为团场妇女的学习标兵。她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收获,用真诚和奉献赢得了赞誉。2006年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和兵团、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敢吃"螃蟹"不畏难在一八三团,张丽华是运用新技术种植甜菜的第一人。张丽华最初承包的土地位于连队南干灌渠下游,是团场周边典型的"戈壁地",没有人愿意承包。2001年,张丽华率先承包了  相似文献   

3.
在农二师三○团有这样一大批女 性,她们紧紧抓住团场改革的机遇,用自 己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现代女性自 强不息之歌。 李瑞云--扎根边疆终不悔 就要步入不惑之年的李瑞云是1995 年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她和丈夫一起从 河南到农二师三○团八连探亲。一到这 里,她就深深地被团场人的热情、豪爽性 格所吸引,便动员丈夫和自己一道参加 了团场的土地承包。2000年,她积极响应 团场号召,两费自理承包了120亩土地。  相似文献   

4.
<正>在五师九十一团园艺连,秦碧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葡萄园里飞出的金凤凰。她腼腆地说:"是兵团的富民政策和先进科学技术,让我走上了致富路。"1998年,秦碧英和丈夫一起从四川来到九十一团打工,能成为团场职工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2003年,团场成立了园艺连,推广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红提葡萄,急需人才。经过考试录用,秦碧英终于成为园艺连的一名职工。九十一团刚开始发展葡萄种植时,实行工资制管理,职工积极性不  相似文献   

5.
今年36岁的朱传英,在承包的8亩土地上依靠科技,大胆投入,巧调作物种植布局,精耕细作,三年获纯利5万多元,用辛勤和汗水筑造了一条宽阔的致富路,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巾帼科技致富明星。 在团场土生土长的朱传英初中毕业后,便在糖厂上班,成为制糖车间的一名制糖能手,1998年团场工业企业改制后,她跳进农门与土地结上了情缘。 这年的冬季,从来没有和土地打过交道的她,买来了10多本蔬菜种植技术书籍,从头学起了农业知识。连  相似文献   

6.
1998年,刚满28岁的张素梅随丈夫举家从重庆来到农二师三十团双丰镇。2002年,团场推行两费自理土地承包,张素梅率先缴纳了50亩承包地的生产资料自理金,实行了全费自理。这一年她每天早出晚归,精心管理,汗水落地摔八瓣。在她的辛勤劳作下,年底她种植的棉花喜获丰收,平均单产籽棉达到430公斤,名列全团前茅。  相似文献   

7.
基层农牧团场是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载体和主体,需要认真把握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涵。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是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基础,场风文明、环境良好是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价值诉求,管理民主是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是兵团党委从兵团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着眼于新形势下兵团面临的新任务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选择。前不久召开的兵团工会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现场会,深刻阐述了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指导思想,安排部署了各项工作任务。兵团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建功立业。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工会积极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9.
培育新职工队伍是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成败的关键和核心。本文从团场劳动力资源现状入手,分析团场职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促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角度,提出团场新职工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2月22日冬至节,农二师二十二团四连职工赵梅接到了丈夫张锦州从河北保定打来的电话.丈夫告诉她说在河北一切都好,那里的干部群众对他们非常欢迎,生活和学习安排得都很周到,让她在家不要担心.张锦州是由农二师工会选派到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学习大棚种植技术的.和他一起去的,还有农二师焉耆垦区其它团场的6名同志.选派农业一线职工到内地学习,这在农二师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1.
<正>来兵团团场创业不到18年,可她却创造了家乡人都羡慕的业绩。当年,她怀揣着一份好奇到兵团"淘宝",来到团场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谱写了一曲多彩的人生。她就是农一师十一团一连土家族女职工陈清香。恋上了兵团团场1992年9月,26岁的陈清香从新疆拾花回来的姐妹们那里听说拾棉花能挣钱,便和丈夫商量,到兵团的团场拾花,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8年。  相似文献   

12.
当你走进二师二十四团七连,只要提起韩灵芝,大家都会说":韩灵芝,终于熬出头,摆脱了贫困,快步步入致富路"。韩灵芝,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屯垦戍边卫士,初中毕业后,她响应团党委号召,扎根团场,建设团场,参加劳动务农,从此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团场职工。这一干就是18年。在这18年里,她在二十四团这片土地上不知洒下了多少辛酸和泪  相似文献   

13.
正说话快人快语,干活手脚麻利的罗喜花带领周边承包户发展规模化大棚种植,在"双创"道路上实现了一个个目标。她多次荣获"三八红旗手""行业标兵""科技致富能手"等荣誉,2013年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2016年荣获兵团"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今年47岁的罗喜花是2004年团场建筑行业改革时转行到农业连队的,当时为解决转岗职工就业问题,七师一二八团以团场建棚、  相似文献   

14.
周琼珍是八十六团的一名女职工。2001年,她种植170亩棉花收入2.5万元;发展3.5亩大棚蔬菜,收入1.2万元;饲养5头母猪,收入3500元;栽培花卉收入2000元。她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1996年,她随丈夫从甘肃来到八十六团,团场两费自理、租赁承包深深吸引了她。当年,她承包了30亩棉花,从备耕一开始,她就像个陀螺一样飞速地旋转起来。她勤学好问,吃苦耐劳,从播种、放苗、田管到病虫害的防治,项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34岁的李英,2003年从河南来到九师一六四团。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她放羊喂牛,农忙时节打短工,能干的都干了。2011年,她享受团场新职工上岗政策,自行购置大棚,从此奏响了人生的美丽和弦。李英是个有心人,肯吃苦,能钻研,在和丈夫共同种植好60亩身份地的同时,为了管理好大棚,夏天都是七点之前起床,把早餐做好,等家人吃早饭的时候,她已经从大棚里劳作回来了。为了种好大  相似文献   

16.
没有高素质的团场职工难以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高团场职工素质是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团场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团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民主建设,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兵团文化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精神支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文化要先行。大力发展兵团文化,能为着力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智力保证。大力发展兵团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思想保证;大力发展兵团文化教育事业,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大力发展兵团文化事业,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增加活力。  相似文献   

18.
今年41岁的徐玲是四师六十一团农九连的一名普通女工,近几年她和丈夫王旨斌一起种植了11座温室大棚和10亩果园,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科技致富女能人. 2003年徐玲夫妇承包了10亩果园,他们深知科技是致富能"金钥匙",于是夫妻俩年年都积极参加团、连举办的科技培训,迹多次到周边的兄弟团场观摩、学习,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果园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2006年,徐玲在果树行里套栽了四季草莓,在她的精打细算和精心管理下,果园每年收入5万元以上. 2010年对于徐玲来说,是富有挑战的一年.六十一团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职工承包温室大棚.徐玲的心动了,立即和丈夫商量抓住这次机会,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承包11个大棚,向种植大棚的目标迈出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正>2003年2月,李英从河南老家嫁到了九师一六四团,成为团场的一名职工,与丈夫共同经营自己的身份地,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加之不懂科学技术,几十亩地连年亏损,家庭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李英靠在团里打零工成了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2013年,李英鼓起勇气,抱着摆脱贫困的愿望,来到团果蔬林业公司报名种植大棚,为了管好大棚,她都是天不亮就起床了,在大棚里忙着。她还针对性地自学了《大棚种植的采  相似文献   

20.
正在五师九十一团园艺连,秦碧英被职工们亲切地称之为葡萄园里飞出的"金凤凰"。身体健壮但性格腼腆的她说:"是团场的富民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走上了致富之路。"秦碧英今年43岁,1998年和丈夫一起从四川来到九十一团以打工为生,能成为团场职工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2003年团场成立了园艺连,开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红提葡萄,通过招工考试,秦碧英终于成为了园艺连的一名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