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2012年第3期刊载了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鲍里斯·布鲁兹库斯(Boris D.Brutzkus)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上卷1—6章,2013年第1期刊出该书上卷第7—10章及下卷第1—2章,2014年第1期刊出了下卷第3章1—3节。本期刊出该书下卷第3章第4—6节及第四章。至此,全书连载完毕。鲍里斯·布鲁兹库斯,1874年10月生于立陶宛,1908年在彼得堡农学院任教,1918年任彼得堡农业研究所教授,作为俄罗斯一流的农业问题权威,1922年任农业人民委员部彼得格勒省农业计划委员会主席。还在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1920年,他不断发表演讲批评苏俄的共产主义试验。1921年底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为题,在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工业经济部)创办的《经济学家》杂志上连载。杂志的立场和观点受到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激烈指责,杂志被查封,布鲁兹库斯和杂志编辑部其他大部分成员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布鲁兹库斯被驱逐后去了德国,任柏林俄语学院教授。他和一些被驱逐的俄国学者一道创办了"俄罗斯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苏维埃俄国经济问题研究。德国纳粹上台后,"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宣告解散,布鲁兹库斯谢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任教。大战爆发前患肺癌去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布鲁兹库斯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第一次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亲身体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开拓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本刊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列·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可能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刊发《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望能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本译文根据George RoutledgeSons,Ltd.1935年版译出。  相似文献   

2.
鲍里斯·布鲁兹库斯第一个在其著作<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中预言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他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缺少一个重要的东西--经济计算.如果没有市场,社会主义国家的单一经济计划无法对社会需求作出准确的计算,因而是行不通的.中央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指导经济,最终只能导致经济生活彻底官僚化.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是因为实行了取消市场交换的政策;经济自给自足的俄国最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孔寒冰 《当代世界》2013,(11):20-22
"原苏东地区"是由"苏东地区"演变而来的。"苏东地区"是一个不对称的合成词。"苏"指的是苏联,"东"指的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苏联是一个单一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时称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简称苏联)。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学者阿·阿·普里加林在俄国《共产党人》杂志2003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过去和未来的争论》一文,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发展前景问题作了评述,现将该文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反潮流》杂志2007年3-4月号刊登了《社会主义理论批评杂志》编辑、苏联和后苏联政治经济方面的资深专家希勒尔·蒂克廷题为《关于俄罗斯的头条新闻的背后》的文章,对俄罗斯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了背景分析,认为普京上台后面临严峻局面:大多数居民不满、国家面临分裂和解体、外资和寡头控制俄国,他于是别无选择,改变了叶利钦的许多政策,他代表的是俄国内想保持可持续统治的一批精英,包括强力部门和受到新自由主义削弱的制造业部门的精英,他们力图重新控制资源部门和军工部门并投资工业部门以建立经济基础.但是他们至今并没有找到一个使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会给俄带来长期稳定.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第三章五年计划下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①第一节苏维埃经济彻底社会主义化的历程起初,国外并没有把五年计划当回事,仅将其当作一种宣传,意在激励人们工作。这种怀疑论走得太远了;当计划的内容在苏维埃俄国大多得以落实时,怀疑让位于震惊,在某些圈子里,及至痴迷。然而,彻底的怀疑与过度的痴迷一样,都是非理性的。但是,怀疑论者有一点是对的:一眼就能看出,计划的巨额投资并没有带来一般生活水准的同步改善。同时,不要忘记,掌控所有资源、以  相似文献   

7.
《对话》杂志2003第7期刊载的文章有:《俄共中央主席团关于纪念“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00周年”的决定》;《列宁和杜马》;《俄罗斯经济战略的武器》;《21世纪无产阶级发展的前景》;《当今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现状》 《对话》杂志2003第8期刊载的文章有:《21世纪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前提》的文章指出,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就无法想像21世纪的俄罗斯。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信仰危机、意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7日,《苏维埃俄罗斯根》刊登了俄罗斯哲学副博士鲁斯捷姆.瓦希托夫撰写的《布尔什维克是伟大俄罗斯的建设者》一文,以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该文以历史分析为基础,认为十月革命是国际主义的社会主义和俄罗斯民族的自我拯救、强大的辩证统一。其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经济杂志》2003年第1期刊载了经济学博士、教授弗·库利科夫所写的文章:《再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性质及其教训》。作者认为,迄今俄罗斯并未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中汲取教训,而当初选择“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的目的是摧毁社会主义制度和满足少数人的利益,今天,为了复兴俄罗斯,必须认真从中汲取教训。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政党体制现状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自由思想-21世纪》杂志2003年第3期刊登了《当代政党模式》一文,报道了莫斯科社会组织之家于2002年底召开的关于俄国政党体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两次圆桌会议的讨论情况。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17年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同时开创了国际关系的崭新时代。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维埃国家的建没中,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的对外政策原则,创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指导路线和方针。人所共知的和平共处政策,就是其最  相似文献   

12.
2006年2月28日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研究所举办了题为《苏共二十大:在苏联和苏维埃制度历史命运中的作用》的圆桌会议。会议组织者认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苏共、苏维埃制度、共产主义思想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终对整个世界历史都产生了严重后果。为此,与会专家对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会后历史学博士谢尼亚夫斯基根据提交的报告撰写了会议综述。该综述刊登在俄罗斯《祖国史》杂志2007年第1期。现将其主要内容摘译如下。谢尼亚夫斯基在题为《苏共二十大在…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政治视野下看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苏俄的历史进程,得出结论:1921年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事业处于十月革命以来历史进程的"极高的高度",从近现代世界革命史上看它也处于"极高的高度".他以政治行动为手段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如要求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正确地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国内的形势,增强克服"危险"的勇气;正确地、切实地确定自己的任务,特别是把握好"战略退却"的尺度和"停止退却"的时机;做好经济工作,建设和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列宁对错误思潮的认识和批评,体现了他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犀利的政治判断力.  相似文献   

14.
编辑人语     
我刊前不久收到彭斐任先生的来信和一篇考证长文,指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强晓云女士在我刊2006年第1期上发表的《帝国时期俄罗斯的中国移民:人文特征与管理体制》一文系抄袭剽窃之作.把强晓云女士的文章与彭斐任先生的考证进行比对,编辑认定彭先生批评属实.这里全文刊发彭先生的来信和考证文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原载于俄罗斯《军事思想》杂志2003年第8期,作者玛·阿·加列耶夫大将系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现代军事发展理论及战略问题研究,他曾是《俄罗斯联邦国防法》及《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等重要政府文件的参与起草和制定者.在俄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代表性。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对未来战争的某些新思维,特别提到俄罗斯在面对“非对称威胁”时所能够选择的军事手段.这对外界预测俄罗斯未来动用武力的条件与使用程度有一定参考作用。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编辑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强晓云同志在贵刊2006年第1期上发表的题为《帝国时期俄罗斯的中国移民:人文特征与管理体制》标注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论文,是一篇几乎原封不动的抄袭他人之作.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1905年俄国革命是第一次现代革命,这次革命中,工人阶级第一次起到领导作用,建立了自己的机构——苏维埃,并以之控制该国城市地区的日常生活。英刊《革命历史》第九卷第一期(2005年)特出版关于1905年俄国革命的研究专辑,以纪念这次革命100周年。收录的文章显示出,俄国工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科学院院士л.阿巴尔金在俄罗斯《经济学家》杂志2003年第7期发表了《俄罗斯的战略:着眼于未来的观点——方法论上的思考》一文。阿巴尔金认为,俄罗斯政府尚未提出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而俄罗斯的振兴不能没有战略;俄罗斯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国家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调节作用并提出替代现行政策的方案。现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后,苏俄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在发展经济和稳定国内局势的同时,也在力求改善国际环境和周边关系.其中,就包括苏俄与西藏的联系.通过对两份档案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一联系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苏俄致函西藏表明态度;互派宗教使者进行试探;联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政治化.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苏联与西藏的政治联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但其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并给人们以深思.  相似文献   

20.
罗伊·梅德韦杰夫谈苏联历史和俄罗斯当前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经济战略》杂志2005年第5-6期发表了该刊主编亚历山大·阿格耶夫对俄罗斯历史学家和政论家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梅德韦杰夫的采访,题为《史学:无法无天的15年》。梅德韦杰夫在谈话中对俄罗斯15年来的史学研究状况和问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苏联主要领导人的作用、俄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