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叶萍  ;郭大俊 《求索》2008,(6):102-104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是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都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实现生态文明,可从以下路径着手: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以有限发展观为哲理依据的思维方式;建立以天人合德为价值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行为方式;以市场经济为运作机制,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生命智慧。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旨在建立一种良好的秩序,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追求一种崇高的境界,即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得社会发展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心态秩序与自然生态演变秩序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胡喜海 《传承》2013,(9):76-77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列一章,专门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党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多方面加快生态文明的进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西方社会思潮,是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社会主义始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理论建构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为方法论基础,从制度层面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阐明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构想。生态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论述,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丁宪浩 《桂海论丛》2005,21(2):15-18
建设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反映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化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现实手段,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途径。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必须努力推行绿色化发展战略:一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要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生与演进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并重。从历史逻辑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生态文明的出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在宏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多维度构成均内含着生态文明意蕴:共同富裕与生态发展相互耦合形成了物质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本与生态发展相互关联创生了政治文明新形态;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相互衔接凸显着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治理与生态发展相互协调昭示着社会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摒弃“资本生态逻辑”的发展样态、超越“生态帝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取向,具有宏阔的全球视野与发展旨趣。  相似文献   

7.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引起生态危机的理性反思,它把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原则从人际关系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适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论,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新理论成果。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重新审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传统态度,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体现了丰厚的生态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庄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强调人对天地万物应顺其自然,听其发展,和谐相处。并指出,遵循自然故有的秩序,便是最高的境界,一切强加于自然之上的行为,即便是像孔子那样从“仁义”之心出发,也会破坏了物的本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理论定位与发展策略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校利 《理论月刊》2008,(6):131-133
作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生态文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加强生态文明的研究,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余谋昌 《长白学刊》2007,(2):138-140
当今时代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国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表明已经向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前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现实条件下,通过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作为国家行为由全国人民的创造性生态化的实践实现的.中华民族将以率先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May 1 saw the curtain rise on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and its doors open to visit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六大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表述 ,“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 ,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界定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阶级基础、物质力量和制度框架 ,通过唯物主义社会本位意识而贯通起来 ,确立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构成 ,实现了阶级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论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锋 《新东方》2002,11(5):62-66
文明是在产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最先出现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产业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人类社会迎来了工业文明;进入产业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以后,生态文明将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5.
黑砖窑事件是对人类文明底线和基本良知的公然挑战,充分暴露出集体性的道德败坏和人性集体的沉沦。究其原因,“文革”造成的道德虚无主义遗毒还没有得到清算,中国就进入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主义刺激了人们的欲望,而道德底线又付之阙如,使得人们丧失了对生命和权利的基本的敬畏和尊重。同时,关于该事件的报道也提醒人们,谨防以感恩代替反思。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大沼保昭建立了"文明相容的人权观"的思想,以此为分析视角,重新审视了普遍人权与特殊人权、人权与主权、经济性人权与自由性人权的关系,可以发现我们的一些人权口号在反对西方人权攻势的同时,也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放弃实用主义,在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同时对人权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努力改善人权,才是在人权问题上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樊端成 《前沿》2011,(5):134-137
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人力资本。但由于我国农民素质低,农业结构调整受到人力资本的制约,陷入多重困境。只有发展教育提升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留住农村中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部专业人才,才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新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机构改革措施对基层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修订后的环境法律制度和"环保垂改""一岗双责"环境行政制度促进了基层环境监察执法行动的路径创建.文章以路径依赖和路径创建理论为分析框架,在微观考察环境监察大队人员执法认知、执法策略、执法过程及执法结果等的过程中,分析环境监察执法行动过程与环境法律制度规范下的组织、个体之间关系的路径依赖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环境监察执法行动的路径消解及路径创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框架下需要以合作重构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实施和执法行动,从而开启环境保护法治化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9.
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旅游自古以来就与宗教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宗教生态旅游的提出,是人类跨入21世纪发展旅游业并对人类如何完善自身、创建新型文明思考的产物.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重视人类自我完善相适应,宗教生态旅游尤其是佛教生态旅游将成为21世纪的时尚旅游.  相似文献   

20.
滕兆梅 《前沿》2010,(17):155-15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体现了新的价值转向,促使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本文通过具体阐述马克思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出在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通过具体的举措以取得更好更快的进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与自然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设和谐世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