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晟 《法学家》2013,(1):15-29,176
法律与修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法律修辞的历史加以考察,可以发现,传统社会中的法律修辞侧重于文学性的积极修辞,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修辞则以理性化的消极修辞为主,与推理论证结合得更加紧密。这种修辞风格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并存于现代社会之中,使得不同修辞风格之间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的更深层背景是权力的竞争。  相似文献   

2.
当下中国法学界 ,最受世人关注的事件莫过于一批雄心勃勃的民法学者矢志在 2 1世纪初 ,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编纂 ,为世界法学贡献一部融合东西文明、博采各国民法典之长的优秀民法典 ,为国人定纷止争提供一整套规范生活交往之规则。尽管就是否要急于编纂新中国民法典 ,各人认知不尽相同 ,但一批认真而且踏实的法制史学者已开始默默耕耘 ,先后编辑、撰写了《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胡旭晟等编校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何勤华、殷啸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开始了未来中国民法典…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习惯二者在社会规范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法律在规范中固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习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补充着法律的不足,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现代中国,法律与习惯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虽然有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些不合理的冲突的存在,正成为实现公平与正义的阻碍,并消耗着社会资源。如何最大程度上化解法律与习惯的矛盾,已经成为了必要的而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无论是探索法律与习惯冲突的问题,还是讨论法律与习惯冲突的问题,亦或是解决法律与习惯冲突的问题,都要立足于中国当代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是法律的本质归属和精神家园、是维系法律信仰的动力支撑、也是法治国家的终极价值追求。法律人文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建构是立足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高度。法治国家的实质标准在于人民大众是否形成了对法律的虔诚信仰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法律的信仰成为推行法治的动力支撑。而法律信仰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文精神的兴起。因此,建构法律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建构法律人文精神,我们要注重本土文化精神,反对完全西化;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反对急功近利的法治热情。  相似文献   

5.
法律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卫 《法律科学》2010,28(3):10-20
法律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可以从知识生产的视角予以考察,该文通过检索和评介过去三十年间相关著述的出版情况,初步探讨了法律社会学发展的契机与动因,并进一步分析了法律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体系中可能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周主要的法律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明德慎罚"和"礼治"。本文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分析西周法律思想,取其重人事、主张教化、慎用刑罚等精华,舍弃诸如礼法不分、注重身份等级的糟粕,重新认识法与德之间的关系,寻找提升法律权威的途径,从而推进当代中国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法律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一词已成为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文科学各个领域最经常使用的概念之一。全球化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出现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现象,但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却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包括对世界各国法律制度的影响和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不会引起法律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法律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中,相互之间吸收、借鉴或移植是经常发生的,这种吸收、借鉴和移植不仅发生在同一法系或同一历史类型的内部,而且发生在不同法系和不同历史类…  相似文献   

8.
高校法律教育是高等学校针对所有学生进行的关于法的理论和法的应用以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教育以形成基本法律观念的实践活动,搞好高校法律教育,培养法治精神,是新世纪里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改革有关性的法律的途径.在沃芬顿报告的影响下,许多性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社会中实现了非罪化.这一法律改革的最高境界就是福柯所反复论述过的: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不应当受到任何法律的惩罚.性立法不应依据道德的要求,而应依据当事人行为的社会后果及法律处罚对当事人所造成的后果.强奸和对儿童的性侵犯可以视同于伤害罪加以惩处.性或者属于道德的范畴,或者属于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的范畴.而法律不应当干涉道德范畴之内的事,更无权干涉人们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法治,即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民族问题是人类的最佳路径选择。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50年的宪政实践为宏观背景,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托,以法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功能及其变迁;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推进,指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设定了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加快《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建设;构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的解释制度;强化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政治人是生活在政治社会中以整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甘于为整体奉献的人。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脱胎于政治社会,受政治思维的影响,一些法律中自觉不自觉地残留着某种政治人的影像。对于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消解和防范政治人的立法思维和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闭青青 《法制与社会》2010,(22):170-171
科技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其配置效率的高低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科技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因此政府是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为了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政府应定位其职能,在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配置现状,政府在配置过程中的管理现状入手,然后针对现状总结政府还缺失哪些职能展开,最后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3.
法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学,尤其是法社会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文章和著作已是汗牛充栋。社会生活对法律影响巨大,社会变迁能引起相应的法律变化,已经成为法学上的普遍共识。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法律对社会变迁能否产生影响,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法律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作用有多大,在这些问题上,各家众说纷纭。本文的讨论范围即在于此——单向度地考察法律之于社会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校大学生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上文化多元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一方面就表现在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信仰作为个体学习生活的一种内在动力,可以为个体发展指引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既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当代中国的法律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下.当代中国的法律价值系统集中表现为平等和效率两个价值目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合理解决。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构建、现代法律的人本主义精神以及效率价值本身所具有的某种优位性决定了效率是当代中国法律的首要价值目标。而由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过程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高社会价值理想所决定.平等则是当代中国法律不懈追求的极终价值目标。在当代中国,坚持效率优先,应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可承受的限度内.而兼顾平等则应保障效率最大化而又能保证社会稳定在最低极限上。  相似文献   

16.
《宪法》、《老年法》及多种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肯定了以老年人合法权益为核心的老年人法律地位。应充分保障老年人法律地位。目前,社会上时隐时现的所谓老年人"累赘"、"包袱"论、"离退休人员是靠在职人员养活"论等言论有损老年人法律地位,不符合事实与情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979-2015年间中国法学核心期刊所发表论文及相关事实的实证研究,本文发现,法律实证研究已经在目前中国法学界获得了一席之地。研究者群体在壮大,成果在增加,问题意识已经辐射到法学研究的很多领域,关注点已经逐步向微观问题转移,影响面在扩大,并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大的知识市场。知识的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推动了法律实证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也造成了一定的知识泡沫。为了法律实证研究的长期健康发展,并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本文主张法律实证研究者应该努力推动一个开放的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保持开放、多元、互补、合作的心态来对待其他类型的法学研究,以回应发现中国法治建设的真实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法律革命的动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 1 978年开始的当代中国法律革命 ,是中国法律文明演进过程中一次划时代的巨大变革。这场法律革命是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是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大环境下展开的。推动当代中国法律革命和法制现代化的最深厚动力来自于当代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的处于变化状态中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因素。只有当中国现阶段社会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发展时 ,现行法制才能冲出人治型的樊篱 ,引发一场深刻的法律革命 :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才能创设一个法理型的现代法律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构与发展 ,为这场法律革命注入了最深厚的经济动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 ,为这场法律革命创造了基本的政治条件 ;思想解放和法律意识形态的发展 ,为这场法律革命奠定了观念基础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普遍重视,并在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中被积极推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由社会观念、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三者构成,三者互动导致社会变迁。此模型解释了三种社会变迁的模式以及相应的合法性。法律制度化是解释社会变迁与法律转型关系的关键。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法律转型应朝着法治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