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视野》2009,(11):8-8
《新京报》2009年11月12日刊登张鸣的文章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刚刚远去,“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2.
卢晓静 《学理论》2012,(21):205-206
针对钱学森之问,文章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创新的环境;学校教育过程机械化、评价单一化;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高素质、真正敬业的教师。因此,应从创造创新性的环境,呵护人的好奇心,教育评价多元化以及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四个方面着手。除此之外,更应注意重在落实,不让钱学森之问继续问下去。  相似文献   

3.
展涛 《理论参考》2010,(5):52-52
"培养模式创新"将是未来10年中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创新的难点与关键。我们应该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可能的选择。从大学自身来讲,培养杰出人才有三个方面是关键的,或者说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之地"。它首先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某种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并为社会精神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大学在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之外,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之问”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雁飞  王庆玲 《学理论》2010,(24):254-255
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反映出了中国高水平人才培养乏力的问题,切中了中国教育问题的要害。高等学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重任,面对“钱学森之问”必须深刻反思,进一步增强深化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史飞翔 《各界》2014,(9):84-85
1955年9月17日,冲破重重阻挠,钱学森携夫人蒋英及两个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10月8日上午,钱学森踏上罗湖口岸。一上岸,钱学森仿佛重新换了一个人似的。当时,一帮记者围着钱学森。其中一个香港记者用英语向钱学森提了一个问题。钱学森当时就说:“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讲中国话。”这时,这位记者解释道他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钱学森说:“我想普通话在中国用得很普遍,你是中国人,应该学会讲普通话!”从那一刻起,钱学森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同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0)
"钱学森问题"的本质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宽松化"以及高等教育"功利化"、缺乏理想主义是导致钱学森问题的原因。因此,教育体制"去行政化",严格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强化培养教育理想主义,淡化功利化思想就成为解答"钱学森问题"的必选答案。  相似文献   

10.
唐宋 《党政论坛》2010,(6):53-53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钱学森的精神,那就是"争"和"让"。 钱学森的"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思维学是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本文考察了钱学森关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社会思维、创造思维、辩证思维和大成智慧等思维科学的内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2)
钱学森精神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士人"文化传统对钱学森人格的塑造。在梳理钱学森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出钱学森对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传统的继承,分别是理想精神的高扬、精英意识的弘扬以及家国情怀的凝聚。在继承的基础上,钱学森的一生极大地发扬了这种传统,从而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汪长明 《党政论坛》2012,(3):35-37,1
钱学森同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对时代深沉的爱,饱含着一位人民科学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超凡的人格魅力,值得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钱老晚年时最大的担心,就是中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义遒:这不全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出杰出人才是我们对下一个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但我们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  相似文献   

15.
逢年过节前夕,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类似的新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纷纷走访贫困家庭,看望弱势群体,并同时给予一定的慰问金和慰问品,让困难群众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忙而不忘群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3):I0001-I0001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至今仍然保留着两封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书信,大家都把这两封信称作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家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同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杨佳在回忆郭永怀文章中就提到,“钱学森已给‘永怀兄’写过两封信:盼望你回国。家书抵万金,报国之心如磐石……”  相似文献   

17.
<正>钱学森的思想反映了一个科学巨擘的胸怀、骨气、忠诚和朴实,也反映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荣誉观。1991年10月,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在痛惜感叹之时 ,也引发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如何进一步做好关心、爱护和使用人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3,(14):57-57
不久前,美国白宫公布了“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BAM,简称“脑计划”)。这项研究最终可以极大地拓展人们对人类大脑健康和患病状态的认知。“脑计划”预计将在10年内投入30亿美元,堪称又一个“人类幕因组计划“(HGP)。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表示,这项计划将让科学达到一个自从太空竞赛以来从未见过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去年10月,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归国50周年纪念,许多报刊披露了钱老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读后很让人感动。钱学森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一些报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当之无愧的。可钱老却多次拒绝说: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